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专题 > 关注 > 正文

技术工人需要什么“土壤”——一线技术工人成才状况调查之一

2015-08-11 作者:记者 白莹 曹海英 黄葵 李一然 马超 闵丹 盛丽 孙艳 王路曼 张晶 来源:劳动午报

 
  编者按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正在转型升级向世界制造强国迈进,这就需要一大批一流的技术工人作为人才支撑。目前,全世界发达国家的熟练技工中,高级技工比例占到40%以上,而我国还不到4%,这就需要我们下力气培育一流技工。当前一线技工的成才环境如何?企业和工会该如何创造条件,促进技工尽快成才?本报记者兵分多路,深入到车间、工厂、高新企业和基层工会,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希望通过“培育一流技工,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一线技术工人成才状况调查”系列报道,为推动改善技工成才环境、加快一流技能人才培育助力。敬请读者垂注!
 
  问题1:你对技术工人的收入状况满意吗?
  问题2:你觉得学技术有前途吗?
  问题3:你觉得该如何提升技术工人的地位?
 
  近日,本报记者就这3个问题,走进北京各类车间、工厂、高新企业,以“海采”的方式随机提问了30名技术工人,现将这些技术工人的回答以“实录”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我们从这些技术工人对这3个问题的回答中看到,正是近几年首都各级工会发挥“大学校”作用,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广泛开展技能比赛,普遍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选树首席员工、技能带头人等活动,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术工人正在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技能骨干,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从一些技术工人的回答中看到,一线技术工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他们中占相当比例的人员仍然不满意自己的薪酬待遇,希望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希望政府为学习技能出台更有激励性的政策,也希望社会消除偏见与歧视,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技工蓝领的地位与作用——这无疑为企业、政府、工会组织以及技能培训机构进一步改善技工成才环境提供了切入点,采取更加果断有力的措施激发广大一线技术工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
 



 
 
  【观点】
  培养高素质年轻技能人才是当务之急
  北京机床研究所副总工艺师 金福吉
  技能大赛示范引领了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操作技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大课堂。技能大赛是技术交流的平台。技能大赛调动了参赛选手潜能,展现了选手们聪明才智,促进了选手快速成长。技能大赛创造辉煌,从技能大赛赛场走出了一大批优秀选手,他们在科研、生产岗位发挥了骨干和中坚力量,实现了他们人生技术追求。
  当今国家高度关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必须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技术人才队伍。
  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量技术精湛、门类齐全的高技能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还必须有技术工人的参与,特别是具有高超技能、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的作用体现在先进设备的安装调试,按照图纸和工艺进行新产品研制、生产,生产技术关键的解决、加工制造工艺的编制上。
  企业中高端研发、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可以从海外引进,但适合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只能靠企业自主培养。现代制造技术要快速发展,也必须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培养高素质年轻技能人才是企业当务之急。年轻高技能人才关系到现代企业发展和未来,目前一些企业生产和管理不尽人意,现在的一些工作岗位是:生产环境差,劳动生产强度大,工作内容单调,长时间从事一些简单工作,长时间倒班工作,生活枯燥。
  有些国有企业职工对目前薪酬制度中计酬方法有看法,认为没有体现出操作者能力价值,没有向先进生产力倾斜。存在不同程度的“大锅饭”形式。要为青年职工学习、培训、参赛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当他们取得成绩和成就时要及时肯定和表扬。有条件的企业要创造舒适的生产环境,轻松劳动,吸引年轻人才投身到企业发展中。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这是时代的呼唤,当今随着装备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千百万高技能人才。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职业技能大赛是新时期提高职工技能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是提高职工队伍理论知识、实操能力、整体技术水平的快速通道。让更多年轻人在技能大赛中,在岗位生产实践中,在培训学习中,不断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实现个人职业梦想。
  【专家简介】
  金福吉,第三届-第五届(2009-2015)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总裁判长、专家组组长。第一届-第六届(2004-2014)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专家组组长、副总裁判长。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制造技术比赛(2008-2013年)专家组组长、总裁判长。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