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职工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实现双赢
2015-07-06
作者:□本报记者 盛丽 王路曼
来源:
【调查】
技术创新需有新思维
什么是创新?答案很简单,概括起来是指以不同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有益效果的行为。这个听起来有些高大上的词汇,其实离你我不远,但做到创新又似乎很难。
对于创新,记者发现不少职工和单位领导,理解的并不是很到位,甚至可以说过于简单。不少职工觉得创新与自己无关,只是一些特定岗位应做的事,是专门搞技术人员的职责。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平时的工作是和各种文件、公文打交道,我认为创新是发展必须的,但还是技术岗位人员更为实际,更有机会。”80后职工李晴说。
此外,还有职工提到,在完成创新时,缺少有关的工作规划支撑,呈现出有心无力、有劲使不出的困境。
“在使用电脑时,人们常常用到复制、粘贴这个功能。简单的动作却感受着便捷。但在实际工作中,在技术推动中,复制、粘贴应避免,需要的是创新的观念。”职工刘萌感叹道,“说到底,创新需要人们改变固有的观念。改变一个懒字,去除身上的惰性。当然,创新靠个人更要靠集体,合理的安排和机制,创造合适的培育土壤,才能开花结果。我觉得技术创新不是靠偶然,需要成立专门机构来规划,是个长远的事情。单位要对职工进行宣传,鼓励创新活动,还要设置计划,推进创新。”
技术创新需机制推动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企业都会以不同形式开展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他们征集职工创新成果或合理化建议,评选优秀职工,用经济和荣誉双重鼓励,促进职工参与,效果十分明显。
在北京青岛啤酒三环有限公司,凡是职工提出的优秀创新技术成果或优秀合理化建议,经过审批后都会得到相应奖励,虽然奖励金额不同,但大大激发了职工的参与性,企业工程师、车间一线技术工人每年都能提出若干条技改和建议。
而密云县总工会的集中评选表彰活动,更让这份荣誉得到了丰富。“没想到我的合理化建议能在全县范围内得到表彰。”北京金地来大酒店职工杜兴彦在接受表彰后,兴奋地走下主席台。2014年,他的“关于小改小革、开支节源的建议”获得了优秀合理化建议的荣誉,在全县表彰大会上,他第一次走上了领奖台。
“很紧张,但我们也会因此更积极地参加创新竞赛活动,这是对我们一线职工自身价值的认可。”杜兴彦说,除了自己,他还会带领和鼓励身边的同事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
【做法】
以竞赛促创新
让创新与竞赛“共舞”
今年是密云县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被命名为“福田杯”的第四个年头了,而在此前,该活动已有十多年历史。“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一直在本县备受关注,它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密云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李国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现如今,每年的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都能吸引超过4.2万职工参与,一年创造经济效益就近3000万元。
回想2014年度的竞赛活动,李国良告诉记者,2014年,一年的时间内,密云县全县24个直属工会的433家企事业单位,共有42248名职工踊跃参赛,其中,在汽车制造业、服装加工业、餐饮业、家政服务业、印刷业、制药业等企业开展技能大赛和岗位大练兵273场,参与职工35687人;提出合理化建议619条,采纳407条,实施390条,创造经济效益近3000万元;创新技术成果26项。
温建齐是北京青岛啤酒三环有限公司酿造部的电气主管,去年,由他牵头提出的“温度自控改造”被密云县总工会评为“福田杯”经济技术创新竞赛优秀科技成果。说起自己的创新成果,温建齐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他告诉记者,酿造部糖化工段是啤酒制造的源头,所有工序要求质量非常严格,啤酒的风味质量与稳定性,直接与糖化工艺生产严格性分不开。而在生产中控制麦汁冷却温度的一致性已成为困扰酿造部门的重要一环。
为了确保成品酒质量的一致性,为缩短麦汁冷却温度的波动,经过细致论证、反复研究及向同行业公司取经学习。温建齐精心设计了一套自控系统,并且投资费用低,实用性、准确性较强。并且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升工艺过程的稳定性。
自控系统改造后,经过现场数据跟踪,麦汁冷却温度波动范围缩短至±0.2℃,缩短了满罐温度的波动。通过进一步数据分析,糖化工段开始执行阶梯式降温,使得发酵罐内形成温度差,进一步形成自然对流,有利于发酵液的稳定性,降低成品酒双乙酰、乙醛含量,进而提高成品酒质量的一致性。
“像这样的技术创新成果在很多企业中都有,而去年,我们仅评选出了10项进行表彰。”李国良介绍,此外活动表彰的46项优秀合理化建议、35个优秀班组、100名创新标兵,他们都在各自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创新工作室
小平台激活大智慧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工会在公司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培养高技术和技能人才搭建崭新平台,实现了企业与职工的“双促双赢”。
工会先后推动组建了31个劳模、职工和团队创新工作室,围绕电网运行、供电服务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张文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11月26日,张文新工作室被全国总工会评为首批全国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5年共有58项创新,21项国家级专利。
不仅如此,2013年以来,公司所属各劳模创新工作室共获得科技成果165项。仅2014年共产生科技成果63项,群众性创新成果128项,申请专利165项,发表论文88篇,一批优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是什么让北京市电力公司在技术创新上,取得如此的成绩?探访中,记者找到答案。现在,创新工作室在北京市电力公司,已经成为职工岗位创新的平台。
公司工会在试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印发《关于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活动内容、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成果应用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劳模创新工作室考核管理办法》和《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评比办法》,对工作室的申报、考评、命名到创新课题的立项、推进、评比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
此外,职工创新工作激励机制的建立,对职工参与创新起到助推作用。每年工会会评选并表彰优秀职工创新工作室和优秀创新成果,还设立专项经费,奖励优秀工作室和创新标兵个人,并将获奖情况与职工个人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挂钩。
名师带徒、周末讲堂、技能竞赛、职工创新工作室成果展……工会发挥创新工作室优势,开展各种活动,让创新工作室发挥多种作用,让职工交流、展示技艺、技术创新。全国劳模肖永立创新工作室建立以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技术交流平台,开展技术培训、答疑解惑、业务指导和科研攻关等活动,共解决实际问题近千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文新创新工作室培养并带出了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企业人才。
工会还搭建了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信息系统,借助该信息平台开展创新课题立项审批、成果展示、工作交流、信息发布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职工创新工作的影响力。
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工会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上,依托公司所属集体企业技术和加工优势建立劳模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为创新成果提供设计、加工、装配、试验、调试等服务,共有26项成果得到产品化转化,成果的实用性和技术含量得到有效提升。
【观点】
创新的前提是
让职工成为企业主人
李国良 密云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
“福田杯”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以“当好主力军、建功新密云”为主题,以“千条优秀合理化建议、百场技能比武和岗位练兵以及十项优秀科技成果”为主线。在行政事业单位以“提素质、创佳绩、促发展”为目标,开展提合理化建议、争创优秀创新标兵、优秀科室、优秀创新成果活动。在企业以“提素质、提质量、促和谐、促发展”为目标,开展了技能比武、质量提升、班组建设、改善提案活动。
而这些活动都是在职工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的基础上开展的,职工只有切实把企业当家,才会针对企业和岗位存在的不足踊跃建言献策,为企业的发展开动脑筋。职工对企业浓厚的归属感可以助力企业经济发展和腾飞,更可以让企业进一步走向和谐与稳定,这不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