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逐渐一体化——本报记者春节返乡见闻
河南林州
农村人城里买房成时尚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
淡黄色印花壁纸、浅色地板、青绿色窗帘、白色衣柜……春节记者回乡,参观了表妹郭豆豆在县城的新居:这是一个130多平方米的大三居,记者进门时,表妹豆豆正抱着半岁的女儿在看餐桌上的玫瑰花,“姐,你看,这是你妹夫过情人节送的,蓝色妖姬!很漂亮吧!”看到记者进门,她微笑着说。
今年26岁的郭豆豆家在河南林州小菜园村,2013年10月1日,她嫁给了邻村的李伟,婚后住在李伟家自建的房子里,由于距离娘家近,加之李伟做销售经常出差,豆豆就婆婆和娘家轮流着住。
农村的房子倒是宽敞,就是冬天比较冷,半年前,两人爱的结晶出生了,烧煤炉不安全,于是家里冬天采用了自供暖的方式取暖,对于自供暖,豆豆也有苦衷:“天天烧炭脏且不说,半夜醒来喂奶还是很冷,孩子和我经常感冒!”
为了让孩子有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公公婆婆为李伟和豆豆在县城购置了一套三居室的楼房,公公婆婆偶尔也会来住,但大部分时间都是豆豆和李伟住。
“楼房里集中供暖,不用自己烧炭,干净多了;屋子里暖气供得很足,十分暖和,女儿和我感冒的次数少多了!而且距离市中心近,买东西很方便!”豆豆开心地说。
让豆豆感觉更舒心的,还是清清静静的三人世界,“我们结婚后一直是跟公婆一起住,现在两人独处的时间多了。我做饭的时候,李伟会抱着孩子,虽然他换尿布还不纯熟,但是也会帮着做些家务,越来越体贴了。”说起李伟,豆豆一脸的甜蜜。
前不久,正好是情人节,豆豆带着孩子出门走亲戚,晚上回来时,一眼便看到了餐桌上摆放着的玫瑰花。“当时我特别兴奋,我们认识到现在一起过了两个情人节,李伟一直比较内向、腼腆,不太会浪漫,没想到,这个情人节他买了玫瑰花,我很开心。”
随后豆豆小心翼翼地将玫瑰花插到了有水的花瓶里,每天会把玫瑰花发黄的根部剪掉一小截,“玫瑰是甜蜜爱情的象征,我希望它能多美几天!”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记者发现近些年县城周围开发建设了很多高层楼房,在县城买套房子住也成为农村人的时尚。“我认识的一个姐妹,虽然嫁得比较偏远,但他们也在县城买了房子,目前正在装修,年后也就住进去了。现在家里有车,又住进了楼房,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豆豆兴奋地说。
河南扶沟
山沟里用上了自来水
□本报记者 周卫法 文/摄
我老家在河南省扶沟县乡下,由于春运车票实在是一票难求,同时也为了避开人流高峰,在大年初一我才踏上回乡的列车。当晚赶到郑州时已经没有开往老家的汽车。真正赶到家时已经是第二天上午8点多。脚还没进大门就听见了老妈的声音:“壮壮,把你的碗给姥姥拿过来 洗。”原来家里刚刚吃过早饭,老妈正在用新安装的自来水管刷碗。“妈,咱家啥时候安装了这玩意儿?”“你回来啦,就在年前,才安装一个多月。”
“安装自来水后,煮饭、洗菜我一直用它。”谈及自来水的话题,老妈仿佛打开了话匣子,“一拧就出水,省劲儿、方便、还便宜,一年只需30元,村里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如今,咱村里生活不比城里差,城里有的,现在咱们这都有。”
老妈的一席话,让我回忆起了童年时代吃水的情形。那时,村中间有一口水井,平时大家洗菜煮饭都是去那里挑水。由于井水较深, 如何运用扁担从井里取水成了不大不小的技术活儿。技术好的村民轻轻摆动扁担,一下就能提上来满满一桶;技术不好的则要反复摆动扁担才能取出来半桶,有时候甚至会把水桶掉进井里。为此,不少小伙子还经常在井边比试打水的技艺。至于我,每次打水都要在水桶上系根绳子才能确保它不掉进井里。那时候我特羡慕那些打水技艺高超的叔叔伯伯,心里总想,什么时候不用挑水就好了。
“不用挑水”的梦想很快就实现了,刚读初中时,家里用上了压水井——一根10几米的铁管子直通地下,地上则是由活塞和阀门组成的抽水系统。每次取水时,需要先往井口里倒上一瓢水做“引水”,然后使劲儿反复提压井杆儿,地下水就被抽了上来。家里刚安装压水井那会儿,我很兴奋,几乎每天都要取几次水。那时偶尔听别人说起“自来水”,还有些将信将疑。
第一次见“自来水”还是读初二时,偶尔一个机会跟着舅舅去省城郑州,在那里,我亲眼见到了自来水,真的是只需轻轻拧一下水龙头,就能源源不断出水。当时,心里暗暗惊奇之余也有一个梦想:什么时候我们村也能用上自来水!
如今,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其实,村里的变化还远远不止这些:主路上安装了路灯;电视连上了有线,能搜几十个台……真的如老妈所言——如今咱村里生活不比城里差,城里有的,现在咱们这都有!
浙江诸暨
西施故里重现绿水青山
□本报记者 周兴旺 文/摄
这里是西施故里,这里自古以来就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而受到诗人的吟唱。羊年新春,我们一拨驴友走进了西施的老家——浙江诸暨市。
但见满目青翠,道路齐整,村里全是别墅洋房,乡野里泛着薄雾轻烟。好一派幸福农村景象!“宁要青山绿水,不要受污染的GDP。”46岁的沈河村党支部书记陈杭海指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山林对记者说。
沈河村位于浙江省诸暨市次坞镇,这里与浙江的众多农村一样,先前为了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了一大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
沈河村地处山乡,资源贫瘠。“除了山上石头多,实在没有什么经济资源。”陈杭海先前当选过两届村委会主任,去年起担任这里的村支书,说起家乡的家底,自然如数家珍,“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们村建起了一大堆水泥厂、石灰窑、砖瓦厂。”
水泥厂和石灰窑,来钱快,但污染来得也快。很快,当地村民发现,兜里的钱袋子确实鼓起来了,但瓦蓝的天空不见了,清澈的小河不见了,碧绿的田野在褪色。“如果靠发展高污染产业赚钱,迟早会吞下苦果。”陈杭海介绍,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上级的指导下,村里忍痛关停了一批小型水泥厂,石灰厂和砖瓦窑则一律关停了,只留下上规模的水泥厂,但必须进行技术升级达标。
沈河村的建材工业技术升级改造走在别人的前面,所以,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也走在别人的前面。“正因为明白升级改造不可避免,不如先走一步。”陈杭海说,“率先进行环保达标的沈河村建材企业老早地将产业转移到了安徽和湖南等地,因此也成为浙江参与中西部大开发的先行军。”
去年,拥有1500名人口的沈河村人均年收入首次突破25000元,村里进行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的时机也成熟了。很短的时间,沈河村建起了2座新农村公园,小公园里建有凉亭和健身设施,因为靠村口很近,很快就成为村民休闲纳凉的乐土。
新农村建设怎么搞?沈河村一班人也曾四处取经,但最终发现不能照搬照抄,只能按照地方实际来设计规划。“我们村里提出了规划要超前合理,设计要具有村特色,建设要快捷便利的发展思路,从村民最需要的事情办起。”陈杭海说,村民的最大需要还是青山绿水,于是环境整治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头号抓手。
沈河村的第二轮环境建设简单说便是办两件事:一是只留下环保达标的生产企业,二是修复受损的环境。由于村里的提议符合绝大部分村民的心愿,所有污染性企业全部如期关停并转,与此同时,沈河村家家户户都动作起来了——家家院落开始了绿化美化,垃圾开始集中收集处理,新农村样板公寓动工兴建,门前的小河开始排污检测,采石场开始植树造林。美丽的小山村终于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