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创新工作室累计创效数十亿 26家工作室多数设在民营企业 被称为“企业宝库”
2015-03-19
作者:张晶 周兴旺
来源:劳动午报
本报讯(记者 张晶)温榕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为石油钻井行业节约百亿元成本、武沂创新工作室为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设计了富有中国元素应用项目……近日,记者在石景山区总工会采访时,工作人员如数家珍般介绍起区职工创新工作室5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截至目前,石景山区职工创新工作室涌现的优秀成果已为单位乃至整个行业创造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该区26家职工创新工作室多数设立在民营企业中。
这些民营企业职工创新工作室在各自领域均有着突出的业绩。它们有的完成了国家“863”项目,有的在行业内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以温榕职工创新工作室为例,这个以企业总工程师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隶属于民营企业北京合康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曾研发出众多科研成果,一举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
石景山区总工会主席李桂珍表示,区“职工创新工作室”在实践中充当了企业技术攻关的主力军,解决了不少一线生产中的难题,并形成了一批特色项目、研发了一批专利产品、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
去年刚刚被获评“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北京首拓汽车滤清器制造有限公司邱建湘创新工作室主要研发滤清器的回收和再利用,在整个研发过程中,他们共取得了10项国家授权的实用专利,不仅技术上领先过硬,还为北京的环保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在实际生产中,全区各职工创新工作室还以项目攻关、名师带徒、技能培训、技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打造了一批高技能人才队伍,提升了全区职工的整体素质。比如“韩大庆创新工作室”,迄今已培养出9名系统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工程师,22个网管技术、无线技术和IP技术助理工程师,并在国内设置了26个省级办事处,12个国外代表处,为数百家企业培养了近万名专业技术人员。
“职工创新工作室”坚持技术攻关、自主创新、成果转换的首创精神,为企业发展培养了一批急需的科技、生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带动了行业技术技能素质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石景山区,“职工创新工作室”已被不少企业负责人形象的称为“企业宝库”。
托举职工创新需要热心肠
□周兴旺
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进步的必然战略选择。这些年来,关于自主创新的理论探讨可谓汗牛充栋,但说句实在话,能够真正说到点子上且在基层得到真正应用的招数还真不多。换句话说,基层企业怎样实施自主创新?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片茫然。
近年来,敏感的人欣喜地发现,以职工创新工作室为基本架构的新型创新模式在京华大地正悄悄崛起。这种由工会搭台、技术尖子和劳动模范领头唱戏的创新模式,贴合基层,紧紧围绕企业的创新需要展开技术攻关,他们花钱不多,人马精干,不追名逐利,完全为适应企业技术发展需要而展开难题攻坚,受到基层职工和企业的广泛欢迎。用一句通俗的话说:职工创新工作室是我们自己的土壤里长出来的花朵,她也许不那么洋气或国际化,却是地地道道的自主创新。
工会组织如何助推以职工创新工作室为代表的自主创新?石景山工会这些年来的经验可以说提供了现成的教案。石景山工会干部的主要经验大约有三点:一是有一副热心肠,凡是基层企业有技术创新需求,都不遗余力地帮助协调满足;二是有一双好眼睛,石景山工会干部对基层创新有敏锐的眼光判断,对那些高端、绿色、符合区域经济转型要求的项目,给予格外的关爱和支持;三是有一双跑不断的腿,为了给基层职工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们不辞辛劳,来回奔波,不把职工创新工作室扶上马、送一程,他们是不会收兵的。
创新是艰辛的,自主创新则更加艰辛。我们应当为坚持创新不畏艰苦的基层职工和劳模点赞,也应当向那些默默无闻支持职工创新的“娘家人”表示敬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职工创新既体现了我们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也彰显着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和自强不息的进取意志。让我们一起拿出热心肠,不辞辛苦,不惧艰险,为托举职工创新进主流、上一流,为中国的自主创新事业做出更大贡献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