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医疗服务送进偏远山区——记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志愿服务团队
2016-08-25
作者:马超
来源:劳动午报
松树沟、珍珠泉、四海、千家店……在延庆偏远的山区,活跃着一支医疗志愿服务队。服务队每到一处,给出行不便的百姓带来了看病的便利,让温暖照进深山。这支队伍就是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原延庆县中医医院)青年志愿服务队,多年来,他们经常走进偏远山区开展志愿服务。
【奉献】
业余时间进山区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4年,我是2007年接的队长工作。”8月12日,记者来到延庆,探访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青年志愿服务队,队长高嵩如此介绍。
高嵩今年36岁,山东蓬莱人,担任志愿服务队队长已经10年。他告诉记者,志愿者们平时工作比较忙,上班都是白班和夜班两班倒,前往山区提供志愿服务时,往往利用休息时间。目前,服务队有志愿者60人,主要由医院的医生、护士、党工团工作人员等组成。
提及利用业余时间做志愿服务,曾经当过护士、现在在政工处工作的志愿者刘艳蕾说:“每次志愿服务活动,有时间我肯定参加。虽然家里孩子还小,但我还是会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告诉孩子,妈妈要加班。”
“一想到山区的百姓需要我们,山区百姓的热情和淳朴,我觉得不去对不住他们。”志愿者杨迎旭说。自2013年开始,一个月去了9个乡镇。每次下乡,都用通俗易懂的话和百姓沟通。
多年来,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中医中药延庆行、中医五进工程、中医药流动医院等多项科普、义诊、宣传等志愿下乡活动,服务于农村和社区群体。目前,志愿服务队累计参加志愿服务9000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53000余小时,义诊、咨询服务受益群众达95500余人次,发放健康书籍、科普宣传材料78500余册。
志愿服务队一次又一次的付出,赢得了社会赞誉。该服务队多次被授予延庆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北京健康使者火炬行动优秀志愿集体荣誉称号,并被评为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岗等。
【贴心】
服务百姓满足特殊需要
在大榆树镇的一个村里,郎海鹰教完老人们做八段锦和中华通络操后,老人希望能够将音像资料拷贝回家学习,可是老人家里没有电脑,拷回去了也无法播放,怎么办?
这时,在一旁的刘艳蕾急中生智:“大妈,您不是有手机吗?我用您的手机录吧。”于是,刘艳蕾用老人的手机录下了八段锦和中华通络操,并告诉老人怎么播放,老人很满意地回家了。
当天志愿者们一直在村里服务,看看天色已晚,志愿者们准备返回了。此时,一位老人走进来询问,能不能把教学的音像拷贝回去放自家电视上。听了老人的要求,刘艳蕾又赶紧联系村支书,将资料拷到了老人的电视里。看着自家的电视能播放养生操,老人高兴地合不拢嘴。
“作为中医志愿服务,不一定是患者有病,我们看病才是服务。能让村里百姓高兴,他们能真正学点养生的知识,那我们也没有白去。”刘艳蕾说。
今年七一,刘艳蕾和志愿者一起来到了延庆大庄科乡松树沟村,给村里的百岁党员看病,并送了慰问金、书籍以及50份夏季养生药。松树沟村离大庄科乡公交站距离远,大约有半小时的车程,由于没有公交,百姓出行十分不便。志愿队服务结束时,村支书提了一个要求:“能不能帮助解决交通问题,要是能通上公交就太好了。”
志愿服务队返回延庆城区后,随即将信息反馈给领导,并转给相关交通部门。今年年底,该村有望通上公交。
“如果真的能够帮百姓争取到通公交,那我们再辛苦也值了。”刘艳蕾说。
【救急】
龙梯上救下急病患者
志愿服务队关键时刻顶得上。前几年,刘艳蕾还是一名护士,随着中医大篷车外出志愿服务,中途在龙庆峡附近停车休息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龙庆峡龙梯上有游客晕倒了!”
作为一名护士,刘艳蕾立即和医生一起,背着急救箱前往龙梯救人。龙梯从山脚到山顶全长258米,而游客处在龙梯的最上面,刘艳蕾和医生连走带跑,赶到游客面前。一查,原来是高血压,游客在高空往下看时晕倒了,不能动弹,必须抬下来治疗。
这名游客很沉,大约160斤,这让刘艳蕾扶着很吃力。当天龙梯上还有不少游客,刘艳蕾和伙伴们并没有直接从龙梯上下来,而是走了一条小路,避开拥挤的人群,将游客抬下山来。
志愿服务也不仅仅是救急,也会帮助有一些特殊需求的人。2008年,北京开残奥会期间,高嵩在长城为游客提供医疗服务。此时,广播里突然通知医护志愿者前往,原来是一名外籍运动员,坐着轮椅想爬长城,需要医护人员帮助。
为了满足他的愿望,高嵩借助长城上专用的轮椅通道,硬是推着轮椅,带着游客爬了300多米,登上了长城的一个城楼。
“游客登上长城后,感叹长城的雄伟,并连连说‘中国OK’。随后,他主动要求和我换‘球衣’,将他的运动服与我的志愿服装交换了。”高嵩说。
【感恩】
老人蒸菜窝窝表达感谢
“嘉庚,你中午来我们家吃饭。”那是2010年,刘艳蕾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听老人这么亲切,我一问其他志愿者,才知道这个老人家里孩子不在身边,老人把志愿者当成了自己家里的一员。”刘艳蕾说。自此,刘艳蕾才理解了,志愿服务不仅仅是看病,还有进一步的延伸。
有一年12月,杨迎旭随中医大篷车去四海黑汉岭村。服务快结束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推着双轮车,从村西头推到村东头,拉了4大捆腌咸菜来馈赠志愿者。“当时我们坚决不要,说这是志愿服务,不能拿百姓的东西,可是老人十分坚持,志愿者们不便让老人失望,只好放车上了。这也让我们大家坚定了要常进山区为百姓志愿服务的信心。” 杨迎旭说。
百姓感恩志愿服务队的事情并不只有一两件。2013年,高嵩和11名志愿者们去珍珠泉乡的一个村也碰到过。珍珠泉乡距离延庆城区55公里,该村离乡里还有10多公里,十分偏远。
这是一个老龄村,年龄最小的63岁,村支书65岁。由于条件所限,珍珠泉乡里没有卫生所,平时和四海共用一个医疗所,送医上门就成了志愿者们常做的一件事情,百姓也对志愿者很熟悉。
一个73岁的老太太看见志愿者们来了,赶紧回家蒸了一大锅菜窝窝给送过来,请志愿者服务队吃。看着一大锅菜窝窝,志愿服务队开始推辞。
“菜窝窝对这位老人来说是她招待最友好、最为尊贵客人的礼物。”听到村支书的解释,志愿者们不再推辞,每人拿起一个吃起来。
“对城里生活来说,菜窝窝不算什么,而这是老人的心意,虽然难以下咽,但志愿者们还是每人吃了一个。”高嵩说。考虑到老人生活艰难,志愿者们立即为老人募捐了500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