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校长李升华:大胆提出让学生当“课堂主角”
2015-12-16
作者:盛丽 刘欣欣
来源:劳动午报
李升华是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校长,从教30年来,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在学校管理上,她总是在不断思考和创新改革。“我总是在告诉自己,永远不要把自己置于一个陀螺架上,只会旋转,没有方向。要时刻思考自己想干点什么,应该干点什么,能干点什么。”通过三轮教学改革,嘉铭分校的课堂上不仅学生成为主角,学科教学也尝试融合新突破。2015年,李升华荣获“中国最美校长”实践奖和优秀成果奖。
了解老师学生所想
编写《校园文化解读》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李升华总有办法让课堂气氛活跃,也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这些年来,她总是在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样的思考,在李升华来到嘉铭校区后,仍没有间断。
2011年,李升华任嘉铭分校校长。“其实,刚开始,我感觉自己有很多不足。”怎么弥补?李升华给自己定规矩:每天一定要走进教室听课,每周要参加教研组活动。而这样的要求,也让她收获不少。
“只有走进教室,走近老师和学生,才能真正了解他们所想,让师生关系更融洽。”李升华通过每天走近班主任、走近学生,设计并倡导实施嘉铭“德行教育”管理。不仅如此,她还将校园文化布置与德行教育管理相结合,编写出30万字的《校园文化解读》。
每天早上七点,李升华都会来到学校。在巡视完校园、楼道后,她又会来到校门口迎接学生。在工作中,李升华是个细心人。在她的办公室里,总会自备几桶棒棒糖。学生来谈心、反映问题,或者说些学习管理的建议等等,她都会热情接待并给学生棒棒糖吃;学生获得奖项,甚至是班级获奖,她都会把棒棒糖奖励给大家。
带头做示范课
打破常规教学模式
在李升华的观念中,“学校的根本价值存在是文化存在,学校的最高管理是文化管理,最高建设是文化建设。”2011年7月,李升华开始负责嘉铭分校的校区工作,面对校区在教学方面已取得的优秀成绩,她不断在思考、审视。
“在我教课的时候,‘灵活’是一大特点。我比较注重学生的探究性,所以班级的成绩一直不错。”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班主任管理工作,让李升华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要改变学校就得改变教师,提升就得提升教师,教师的发展是根本。”李升华说。但是改变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最初秉持传统教学观念的不少老教师,对于新课改很不适应。这时,李升华想到通过示范课的方法,来传递什么是新的教学观念。
“其实,在做示范课前,有的老师不愿意去听课,觉得这有什么可模仿的,有些排斥。”李升华回忆。于是,她首当其冲上讲台开始做示范课,随后,教学干部、教研组长也开始做示范课。第三轮是骨干教师做示范课。最终,初步建立了五大学科的教学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开始将新的教学方法带入课堂中,并且取得不错的效果。数学老师荣爱军起初就对于新课改不适应。“让学生变成主讲,老师却成指导,这样的做法让人想不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在课堂上让学生小组合作、相互讲解的教学新形式收获了可喜的效果,荣爱军也因此改变了他最初的观点。
师生“角色互换”
课堂改革让学生受益
通过三轮教学改革,如今嘉铭分校的课堂学生成为主导。不仅如此,学科之间也形成融合。“比如,在英语课上如果讲到地理知识,可以尝试让地理老师用英语讲课,也算是一种跨学科的尝试。”李升华说,“其实,我们所推进的课程改革都只是手段,学生成才是根本目的。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从学生身心特点来设计学校改革的策略,才是找准了角度,只有与学生成长规律同频共振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对于这一点,语文老师王文权同样深有体会。“拿我的语文课程举例,更重视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全班36个同学、36个视角,对老师来说是个宝贵的资料库。”
从听众变为上台展示者,学生课堂角色的转换带给他们很大的改变。“现在的孩子们课堂乐于展示,自信心增加,自我价值感增强。”副校长张丽娜说。
如今,嘉铭学校在体育、艺术、科技方面都走在朝阳前列。无论是亚洲微电影大赛、机器人国际比赛,还是北京市、朝阳区科技创新大赛,都取得不错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