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今日人物 > 正文

水泥工程师变身环保专家——记金隅中央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熊运贵

2015-08-21 作者:陈曦 来源:劳动午报


  ■建全新物料检测体系  ■解决有害元素富集  ■指导电石渣综合利用
  虽然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可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从分析检测到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从配料控制到熟料煅烧方法的研究,从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到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危险废弃物,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使他在顺应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成功转型为了一名出色的水泥专家和环保专家。他,就是金隅中央研究院首席专家、高级工程师熊运贵。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不久前,他将多年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案例编写成了培训教材。他说,希望这些教材能帮助提升集团水泥企业职工的技术水平,培养出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实战型专家,加快水泥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潜心研究
  建立全新物料检测体系
  熊运贵1985年毕业于四川建材工业学院采矿专业,分配到北京水泥厂筹建处工作,由于1992年才开始动工建厂的原因,他没能从事所学专业而转向了分析检测与化验室管理。
  “建厂初期,我们特别缺技术人员。” 熊运贵介绍说,因此,他一边负责化验室管理,一边兼顾荧光分析工程师职责,负责建立荧光分析仪应用程序和仪器故障维修。十年间,他处理故障数十次,每次都是手到“病”除,哪怕是晚上两三点钟,他也是随叫随到,保证了仪器与生产控制同步运转率100%的业绩。
  熊运贵说,由于化学分析方法时间长,不能及时有效地指导水泥生产,他便开始寻找更好的分析方法,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成功地建立起了以荧光分析仪为核心的物料检测体系。有了这套体系,与水泥生产相关的原材料、过程物料及水泥产品的成分检测就可以完全由荧光分析完成,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参与化学分析的人员由7人减到了1人,只负责一些对比验证工作。”
  快速准确的检测结果给工艺技术人员提供了充足的数据,生产控制水平也得到整体提升,其中煤灰份的荧光快速检测方法还成功注册了国家发明专利。
  企业转型
  处置全市九成危险废物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北京功能定位的进一步明确,转型,成了水泥企业的必经选择。在北京水泥厂实践循环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除了消纳北京地区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矿渣等工业废渣之外,还承担了北京市的工业危险废弃物的处置任务。
  作为国内首家从事这项工作的水泥企业,其难度可想而知。本着“不影响产品质量”“不影响职工健康”“不造成二次污染”的“三不”原则,熊运贵负责组建了危废检测中心,并取得实验室国家认可认证标志。通过对所有涉及到的废弃物进行理化性能测试,出具处置方案及安全防范措施,北京水泥厂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危险废弃物处置管理系统,也为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废弃物形态各异,从哪里进入水泥窑,怎样进入,作业人员如何防护,对窑工艺的影响如何防控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现成的操作守则。” 熊运贵介绍说,针对这些问题,他带领技术团队,一个一个地解决,期间开发了多种装置和处置系统,获得发明专利十多项,还参与了国家环科院、国家建材研究院主编的技术指南、产品标准的编写。
  “我们完成了北京市工业危险废弃物90%的处置量,危废处置工作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高度认可和支持,我们成为了北京市政设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熊运贵自豪地说。
  调整实验
  解决有害元素富集循环
  随着危险废弃物处置量的进一步上升,原本稳定的水泥窑工作情况出现了异常,产品质量开始出现波动。
  “经过研究,我发现,所有的工艺故障都与微量的有害元素的富集循环有关,而这些完全可以通过调整操作参数,进行预防。” 熊运贵解释说。
  此时的熊运贵虽然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工艺经验和化学基础知识,但是他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判断,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最终成为技术。于是,他又利用荧光分析,在仪器上开发建立了专用于窑尾热生料有害元素检测的分析程序,安排人员对两条生产线有害元素循环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再根据检测结果指导窑操作员进行风、煤、分解炉温度等相关参数的调整。
  生产线24小时连续运行,为了获得第一手信息,熊运贵经常一晚上只睡3个小时。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调整实验,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终于诞生了。他的研究成果在北京水泥厂的两条生产线上应用后,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水泥窑提产超过5%,煤耗下降了,废弃处置能力却大幅度提高,并解决了废弃物的库存积压问题。两条窑从此再未出现过分解炉堵塞等现象。
  “我们后来还发现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不处置废弃物的普通生产线,经过提炼总结后,我们成功注册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这一方法已在金隅集团内部普遍使用。” 熊运贵说。
  转岗研究院
  指导电石渣综合利用
  在水泥行业,熊运贵可谓“响当当”的专家。为了更好地发挥他的个人技术专长,也为金隅水泥板块的转型升级,他被调到北京金隅中央研究院,担任首席专家。重点针对金隅水泥企业在水泥工艺和废弃物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整体提升集团水泥企业的技术水平。
  “到岗后,我遇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沁阳金隅的窑工艺问题。” 熊运贵回忆说,这条生产线是专门为综合利用电石渣而建,投产运行两年,生产所用原料80%为各类工业废渣,由于电石渣中含有较高的氯离子,造成水泥窑有害元素富集循环,分解炉频繁堵塞,平均每周堵塞2次以上,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窑运转率只有60%。如果选择旁路放风技术,投资大,能耗高,企业一时很难决策。
  熊运贵到企业了解情况后,进行了细心研究,决定采用他发明的控制方法。经过5个昼夜的调整,便彻底解决了分解炉堵塞问题,根据热生料的检测结果,创造性地将分解炉温度由原来的870度降低至810度进行控制,在没有旁路放风的情况下,消除了预热堵塞、窑系统出大球等工艺现象, 2014年全年生产熟料78万吨,创造了同行业最好水平,成为电石渣综合利用最成功的案例。
  左权金隅、陵川金隅、邯郸金隅、金隅鼎鑫……一年来,熊运贵有一半时间来往于金隅旗下各水泥企业,针对不同的窑况和质量状况进行指导和调整,他所到之处,总能手到“病”除,得到了企业的欢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