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故事 > 正文

从抹灰工到劳动模范

2014-05-09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在首都建筑业百万外来务工人员中,有这样一个身影备受关注,他就是从一名抹灰匠成长为荣获首都外施企业首批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的湖北远大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三公司总经理曾凡亚。回首来京艰苦创业的10个年头,曾凡亚走过了传奇般的奋斗历程。  

带着百余人队伍进京城

曾凡亚1963年出生于湖北省安陆市辛榨乡高店村,那里人情纯朴、偏僻贫穷。1981年,作为家中的排行老大,17岁的他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高中一毕业,就进了当地一家建筑企业,跟随师傅先后到过武汉、宜昌、乌鲁木齐,边做零活边学手艺,一干就是6年,虽然没有掘到“第一桶金”,却炼就了一身过硬的“抹灰”手艺。
  1987年,曾凡亚所在的建筑企业破产倒闭了,好不容易挣到的一只“泥饭碗”也没了。为养家糊口,他便和几个同乡一起北上哈尔滨,开始了艰辛漫长的打零工生涯。凭借苦干和诚信,曾凡亚逐渐拉起了一支自己的建筑劳务队。
  直到1998年,一位曾有过多年合作的好心朋友推荐曾凡亚到北京,参与天通苑经济适用房工程的建设。就这样,曾凡亚带着一份参与首都建设的光荣和一份沉甸甸的压力,带着百余人的建筑劳务队进了京城。  

天通苑住宅战役一炮打响

天通苑住宅小区项目是北京市为解决低收入市民住房的折子工程和重点工程,社会关注度极高,参施劳务队个个实力不凡。曾凡亚警醒自己:若是干砸了,就等于砸了自己来京创业的招牌。
  由于天通苑住宅小区是经济适用房项目,工程利润很薄,承接劳务施工,就必须得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施工进度。1999年正月十五那一天,由曾凡亚带领的首支施工队伍进驻还是一座垃圾场的天通苑施工现场,挖开3米多深的垃圾,打下了第一根桩基,正式开始参与天通苑一期5万多平方米住宅楼的建设。
  施工初期,现场市政设施不完备,吃水都要到好几里外担回来,而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平房,白天是曾凡亚和十几位施工管理人员的办公室,晚上就是他们的休息室。春天,被风吹起的塑料袋和尘土刮得人睁不开眼;夏天,蚊蝇滋生,臭气熏得人透不过气。面对从未有过的困难,工人们向曾凡亚提出了每天12点结算当天工钱的要求。当工程进行到2个多月时,工钱发完了,曾凡亚急忙四处借钱,由于晚回来半小时,有20多位瓦工拿上当天的工资就走了;由于无法承受现场施工管理的巨大劳动强度,一位施工主管没打招呼就一声不响地走掉了。困难面前,别人可以一走了之,而曾凡亚只能选择背水一战,咬紧牙关扛起所有的难。
  按照最初制定的“短平快”施工战略战术,工人24小时轮流施工。而曾凡亚却要全天盯在现场,困了,就地打个盹。由于在垃圾堆上打桩基施工工艺要求极为复杂,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曾凡亚每天几乎24小时盯在现场,当400多根桩基全部打完时,曾凡亚人一下子瘦了20多斤。看到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工程进度,甲方管理人员连连伸出大拇指称赞:曾凡亚带领的一班人的确是一支敢打敢拼,能打硬仗的队伍!
  1999年9月,天通苑一期三幢2万多平方米漂亮的住宅楼率先亮相,曾凡亚带领的湖北孝感远大劳务队也一炮打响,创造了一个当年施工当年入住的佳绩,并被甲方确定为样板工程。随着承建天通苑住宅竣工面积不断增长,曾凡亚从劳务分包队迅速扩展到施工总承包。  

建功奥运“有我一份”

2005年7月,曾凡亚与中建八局合作参建的首都机场T3号航站楼主体工程。为保证按时完工,曾凡亚带领着班组发挥青年突击队的拼搏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组织全体职工广泛开展和积极参加“奥运立功竞赛”活动,日夜奋战,硬是把半年的工程量压缩到两个月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为奥运工程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7年4月,在“西山新村”项目部,曾凡亚组织成立了“农民工夜校”,积极组织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开展岗位创新、岗位成才活动。在“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重视开展奥运知识普及活动,全面落实“平安奥运”的各项要求,切实作好赛前重点整治工作和赛事期间的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及时排除安全生产隐患,有效地防止了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积极组织职工文明啦啦队,为残奥健儿呐喊助威,为确保奥运会的顺利进行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几年来,曾凡亚所承建的施工项目全部获得了市优质工程。他所带领的劳务队连续5年荣获“优秀施工队”和“先进施工单位称号”。2005年5月,曾凡亚光荣地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成为首都首批荣获这一荣誉的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名;2006年4月,曾凡亚所在的孝感远大三公司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北京市总工会分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首都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2007年12月,曾凡亚被选举为湖北省人大代表;2008年5月,曾凡亚被选举为中国工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同年11月,曾凡亚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代表,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大会,并多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感恩社会回报家乡

面对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接踵而来的荣誉,曾凡亚常常这样对人讲:“我是一个从农村来的穷孩子,能够在首都北京有这么大的发展,更多的是家乡人民的支持,是无数人的关心和帮助,是国家和时代给予的机遇。”怀着这样一颗感激之心,曾凡亚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为回报家乡建设家乡尽一份力。
  2005年,曾凡亚在湖北孝感投资兴建的孝感市广电局技术楼和综合楼已竣工,在安陆老家与人合资兴建的近30万平方米的“金榜小区”住宅楼工程正在兴建中。2008年11月,在孝感投资近1.2亿元开发的 “亚飞广场”已破土动工了。几年来,他在家乡投资建立了大型生态养殖基地,并在2000亩水面投放鱼苗120万尾,使生猪养殖和水产养殖在资源上综合利用,使之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示范区。
  “抹灰工”出身的曾凡亚常说,自己宁愿做一个舍得为工人花钱的“傻人”,也从来不算计工人的口袋。几年来,曾凡亚提前支付工人家中应急费用达100多万元,先后抢救突发病工人6人,支付全部医疗费用20多万元。对公司80多名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曾凡亚已在家乡部分解决了每人一套15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每年春节,曾凡亚都要到职工家中走访,村里的孤寡老人和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每人都可从他那儿领到2000元的资助。几年来,曾凡亚的家乡已有近300户特困户被照顾进京务工,他先后介绍安排家乡劳务人员2万多人次,并以近4万元的年纯收入使就业人员逐步脱贫致富。自2001年以来,曾凡亚先后召集在京务工的亲属、同乡,筹集近亿万元支援家乡旧城改造,修路架桥,建设学校。2006年8月,他倡导成立了“湖北省安陆市辛榨乡扶贫助学基金会”,每年组织捐款几十万元,为家乡就学难的家庭及子女解决后顾之忧。
  2005年12月,在北京市总工会举办的“献手足情,暖职工心”募捐仪式上,曾凡亚代表公司向北京市职工送温暖基金会捐款10000元。2008年5月,先后为四川纹川大地震受难同胞组织公司员工及个人捐款100余万元。
  凭借诚实、坚实、厚实、踏实和求实,靠着一双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首都城市建设这个大舞台上,曾凡亚实现了一个“泥瓦人”的梦,当下,这位“泥瓦人”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正在以一个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和职工队伍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安置广大农民工回乡再就业,用点滴真情源源不断地反哺着社会。高绍敏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