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文苑

2017-05-25 作者: 来源:

  与蝉共乐
  □陶绍教
  “知了……知了……”这久违而又熟悉的蝉鸣声声提醒我,日子越来越炎热了。
  那最初听到的蝉鸣声如响亮的号角,领航了成百上千的蝉儿,纷纷钻出地面,争先恐后爬上村前屋后的李树、枣子树及那池塘畔的杨柳树,敞开歌喉迎接新生活。
  蝉儿们你唱罢我登场,此起彼伏,为静默的小山村配上了美妙的《夏季之歌》。
  烈日下,我飞快地爬上池畔的柳树,如青蛙般“扑通”钻入水中。深深的池,清清的水,愈钻下愈冰冷,我趁机大口喝下凉爽的甘泉,滋润了干渴的脏腑,也骤然冷却了身体。我赶紧窜出水面游上大坝。大石块垒成的坝面已被阳光烤得热烫。仰身躺在石板上,冷热交融,美妙的感觉顿时溢遍了我全身。
  赤条条躺在石板上的我,紧闭双目,尽情享受潜水后阳光浴那般妙不可言的滋味。
  然而,又岂能把心静下?这空旷的世界,处处蝉儿鸣,声声醉我心。老人说,蝉儿叫喊得愈热闹,说明气温愈高愈闷热,因为它们受不了才大声哭喊。之前信以为真。长大一些后,我才自个这样想:蝉儿不是因为热得受不住才哭喊,是闷热的天气才是它们最幸福快乐的时光,因为快乐幸福才会引吭高歌!要不,它们干吗春天不出门,秋天早回家,冬天无踪影了呢?
  是的,炎热的夏天,才是蝉儿们美好的时光,天天欢唱乐开怀。
  那方池塘,是我夏日里的乐园。也是爷爷夏日里的乐园。
  烈日下,树儿无精打采耷拉着脑袋,没有丝毫微风来安慰它们,只有蝉们在疯狂地呐喊,不知是为树儿呼唤清风?还是闷热天气让蝉儿们心情畅快高歌抒情?答案肯定是前者。不一会儿,狂风大作,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
  雨过天晴,阳光火辣,蝉儿们又放声歌唱了。爷爷拿上鱼竿去垂钓。雨后晴空是最佳垂钓时机。每次,爷爷都满载而归,既收获了美味菜肴,又收获了幸福快乐。
  “天气闷热,禾苗疯长,绿油油挺喜人!”劳作归来,父亲唠起这让家人高兴的话题。
  我家一片五亩宽的稻田旁,生长有几株高大的苦楝树。它人建议将其砍掉,避免遮光吸肥影响作物产量。可父亲不舍得,多年来,他一直把这些树当成是天气预报站啊!夏收时节,既要收割田里水稻,又要翻晒已收的稻谷。夏天气候如娃娃脸,说变就变。这时节,田头这些树上总有蝉儿鸣。他能凭蝉儿叫声判断是否要下雨,即蝉儿叫声轻快稀拉拉,不会有雨来;叫声尖利狂躁,说明雨儿快来临,就与家人赶回收晒谷。常常,刚收完,雨水就倾盆而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随父亲劳作的我,对此诗的理解早已跃上了更高层次的境界。
  炎热的夏季,是蝉儿们欢乐的时光,是催熟万物的季节,正是这样的季节,展示了人类的勤劳和乐观精神,获取了养育世世代代的物质养料,延续了人类的生命,发扬光大了时代的文明。这美好的时节,岂止蝉乐?我乐,父亲乐,爷爷乐,想毕,热爱生活的人们都会快乐的。
 
  快乐花钱是一种格局
  □毛臣
  “五一”节后的朋友圈,和往常一样被各种旅游、美食的图片刷屏了。一位好友微信圈文字如下:两小时之内,消费掉半月高薪,电梯间遇见董事长,大包小包满载而归的我讪讪地说:赚钱很辛苦,花钱真的很快乐!董事长说:对的,花钱都不快乐是没格局的!
  这样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下子将我震住了。放下手中加班常备的咖啡杯,拉开窗帘,让午后的阳光照射进来,内心的空房子许久没有光亮光顾了。现实中忙碌久了,会麻木的不太会去思考工作以外的事情,就连走路上厕所,午夜醒来我都会想起白天工作中的琐事。很努力的在赚钱,却不知道花钱到底有多快乐,或者没有时间去花钱,这是人生的常态与可悲。
  生活中大抵有两种人,一种是会花钱的,从消费中找到快乐,所有的不开心通过吃喝玩乐都可以解决,他们的价值观里,钱是为生活服务的。当钱为生活服务,个人体验就变得尤为重要。他们专注于个人独特的生命享受,同时也会通过个人努力去赚到更多的钱,会花钱的人也会赚钱,说的就是这种人。
  另一种不太会花钱,也能从消费中找到快乐,但这样的快乐是短暂的,归根结底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造成的消费阴影。每花出去一分钱,意味着银行存款少了一分,负数就代表着危机感,在短暂快乐和长期安定之间,很多人选择节约换取心理的淡定和安全感。当不得不开支,咬着牙花钱,其实就是一种受罪,这样的花钱不快乐,确实也谈不上格局。
  生活在现实当中,我们要工作,要赚钱也要花钱,要投资或者理财,这些绕不开的难题,往往让我们迷茫,成为生活的奴隶。其实,透过这些纷繁复杂的种种乱象,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思考,让花钱成为生命里的一道风景,而不是咬牙切齿的痛。辛苦的赚钱,就应该开心的花,开着豪车还一脸苦瓜相的担心油费的人,再多钱都是穷人。
  生命若是过程,快乐和痛苦就是两条随之而来的双轨。我们生活的节奏和速度越来越快,有时候,我们太需要按下暂停键,看一看周围的风景、亲人和朋友,休息一下,犒劳一下自己,擦亮蒙尘的心灵再出发。
 
  匠 魂
  □辛隆
  张一鸣的木雕手艺,方圆百里无人不晓,人们都叫他木雕张。
  张家是祖传木雕手艺,自小,木雕张就跟着父亲学刻木雕。经他手刻出的木雕作品,栩栩如生,风格独树一帜,很是受欢迎。据说,张家木雕之所以在小县城传承百年,凭的是张家有一手独门绝活。
  木雕张有个女儿张依依,在读大学,一有空的时候,她就跟着父亲学手艺。假期里,有天女儿带了个大男生回家,说是她同学,叫王成,想买件木雕,用作书房摆设。
  说来也巧,这个叫王成的小伙子,对木雕张的作品,一看就痴了。王成央求木雕张收下他做徒弟,木雕张二话没说,张口就答应了。王成聪明过人,又肯下苦功夫钻研,就和年轻时的木雕张一个样。勾画、凿胚、修光、打磨、着色,每一道工序,王成都学得极其认真,没有半点的马虎。木雕张看在眼里,从此更上心了,手把手地教他。
  王成眼明心亮,上手快,一年多下来,便学了个八九不离十。他花了三个月,制作了一件木雕作品戏水鸳鸯,亲自送到了张依依的手中:“依依,我爱你。你可以做我女朋友吗?”
  张依依脸红了,害羞地点了点头。
  “依依,有件事我不想瞒你,”王成突然说,“我爸也是个木雕工……”
  就在前几天,王成父亲催问他:“儿,我让你上张家拜师偷艺,那木雕张的独门绝活,你学到手了没有?”
  王成摇摇头,又点点头。他说:“爸,你有没有想过,咱王家木雕远不及张家木雕声名远扬的真正原因?师傅对我说,张家木雕的绝活只有两个字:匠心。用了匠心,作品就有了魂。爸,答案在这儿呢!”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