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雅舍
2016-06-25
作者:
来源:
绝 活 儿
□张文睿
在京城的供电行业,有技术,这碗饭就算端上了;但有技术的师傅,不是一位两位,你行,别人也不差;有绝活儿,才能让人刮目相看。
早年间,供电师傅们的工作环境,比现在艰苦得多。
建变电站时,都在野外住帐篷,夏天外面下雨,里面潮湿,早晨起来棉被能拧出水来。到冬天,晚上睡觉能盖的全都盖上了,还得戴上棉帽子。
那还是人拉肩扛的年月,师傅们没有吃不了的苦,也没有受不了的罪。比如,从城里到郊区干活儿,站在装满工具的卡车上,迎风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下了车,腿都打不了弯儿了。
在现场组装开关柜,天天用尼龙丝捆电线,满手割得都是裂口儿,贴满了伤湿止疼膏,吃饭时疼得拿不住筷子。吃的呢,早上窝头咸菜,中午最贵的甲菜,两毛五分钱一份,晚上是菜团子,白菜油渣儿汤啥的,哎,就这,吃得还蛮香。
就在那么艰苦的年月,能工巧匠,没少出。
有这么档子事儿。
有一年,北京电力公司一个基层单位的检修班,在隆福寺1号主变压器施工现场干活儿,工作条件非常恶劣。
所谓恶劣,主要因为是在地下施工,吊车不能用,全靠人力手动倒链,施工难度让人头痛。更费劲的是作业环境太窄、憋屈,没有吊装点,操作人员无从下手。具体讲,变压器设备上方是抽气方箱,方箱底部需要安装气泵,这个位置只有60公分空间,操作难以到位。
施工现场有位外国技术专家,五十七八岁的样子,有经验,跑过很多国家。他也发愁,他也是头一次遇到这种难题。老先生在现场计算着各种数据,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捣了一夜,没整清楚。
外国专家在想办法,供电的师傅们也在想办法,大伙儿商量着利用秤杆原理,做了一个类似可以让秤砣移动的工具,用书面语讲,叫:单轨滑车和旋转式门形起吊装置。几经多磨,最后圆满地完成了安装任务。外国专家用相机拍下了师傅们干活儿的全过程,并竖直拇指:“不可思议!我走过十几个国家了,你们是最棒的!”
师傅们说,那活儿,是挺费劲,但我们犯怵。还说,这些年,大伙儿从外国专家那儿,也学到了不少新玩意儿,比如,先进的捡漏方法、密封工艺、抽真空的技术啥的。
有人给北京供电行业,概括了八个字:“崇尚技术,重在实操”。
在供电行业的管理人员之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基层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或二十多年后,才走上管理岗位的。
有这么档子事儿。
若干年前,北京市政府的领导们,到前门大街商贸区视察,正赶上附近施工单位的吊车,把电线剐了。顷刻间,电就停了。与此同时,市政府工作人员的电话,就打进了前门西大街41号,北京电力公司一把手的办公室。
当时的一把手,姓赵,不到五分钟,就赶到了停电现场,指挥师傅们把临时线路先接上了,又布置了抢修的方案。
市领导对赵头儿说:”哎,线路事儿,你怎么比这些干活的师傅们还清楚?”
赵头儿指着身边,几位正在抢修的师傅说:“不,不不,我是清楚,但他们都比我清楚,就是他们遇上了大事儿,拍不了板儿,拍板的事儿,我来!”
寻古靖江
□高文瑞
钟楼别样,井生四眼,不同寻常,引出兴趣。
大凡古城,钟楼多建中心,形制最高,晨钟暮鼓,传向四方。寺庙也多如是,钟鼓楼置于高处,不仅僧人,邻近人们也能听到。而靖江有别,钟楼平地而建,并不高大。探知究竟,并非因城,本为寺内建筑。寺名崇圣寺,江苏靖江地域最大,始建于明代隆庆三年(1569),崇祯十年(1637)重修,清代同治年间再修。而眼前,寺内建筑已无,只余此楼。
江南三月,春深似海。绿树拥住楼身,于婆娑叶间,先见飞檐外挑,想起古人描写,檐牙高啄,极为生动。走至近前,仔细端详,楼身呈四方形,楼门西向,周围杉木栅栏,有回廊环抱之意。门内正中有石碑一座,碑阳刻有观音像,手执柳枝,脚踏碧波,神采飘逸。碑阴刻有明代隆庆年间知县张秉铎撰写的《崇圣寺钟楼记》。楼有两层,钟当年应置于上。南北建筑有别,一层格外夺目,钟的印象并不突出。崇圣寺原名观音寺,是否与此有关,不得而知。
紧邻钟楼,有四方亭,顶似攒尖,建有短脊,两端螭首,雕有凤鸟、蝙蝠、二龙戏珠等吉祥物。亭依旧四角高挑,与钟楼相近。四面墙辟成月亮门,有形而又通透,体现出江南园林的韵味。亭额上书三字,四眼井。亭内四口井仰面朝天,排成方阵。井上建亭,可为井口遮风挡雨,如此规模,也是少见。为何同位置打出四口井?原来还是一口,井内巨大,中间最大直径约3公尺,状如“绍兴酒罐子”。井口上收,用青砖拱成四个井眼,可同时吊水。
此地本为河道,唐朝末年现出沙洲,长江不断淤积,才渐成陆地。所以这里地下水位高,又较平稳,一年四季,泉水长涌不涸,清澈甘美,与北方辘轳打水不同,用井绳便能提水。井圈为青石,八角形,内侧勒出深深沟痕,那是被井绳磨出的印记。井圈光滑,留着温润的包浆,那是多少人反复摩挲,历经多少年才得以出现。想是这里的水好,才有那么多人来此打水,成为聚集之地。无论是用水高峰,还是天热大旱,民众定然很多,井旁列出队伍,依次吊水,一口显然不便,定是善人智者,想出此法,做成四眼,方便百姓。
井中至今有水,能从井口看到影子,若静静盯住水面,四个井眼中都能映出身影。不觉拿出相机,对着井口,照出自己身影,也算留下纪念。据说此井还有奇事,大喊一声,井中便轰然作响,回声四起。这因同为一个井壁,又有着相连相通的拱圈,声音传入井下,便如浪潮澎湃,呼声四起,与器乐原理类似。当时不知,没能验证,即使得知,也可能会因临近路边,车水马龙,影响效果。
四眼井在重修崇圣寺时建造,比钟楼晚了68年。靖江于明成化七年(1471)建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处旧物记录着靖江苍海桑田的历史。看着神奇古井,内里状如酒罐,外面几个孔眼,又能出声,眼前出现埙的形状。这件古老的乐器,在现代与繁华的围裹中,浅吟低唱,内中蕴味,可能会历久弥新。
夏夜的旋律
□周慧玲
夏之夜风
和煦畅达
带着浪漫的气息
穿过都市街景
为飞扬的旗帜护航
夏之夜雨
清新缠绵
凝结大自然的风华
温润干涸心扉
为灵动的志向点睛
夏夜 就这样
盛装而来
呢喃的小虫
奏响思念的第一乐章
远处高楼
一扇飘窗
飞出曼舞的钢琴曲
在夏夜的星空下
音符激荡悠扬
与千家灯火重映叠加
及至万籁俱寂
夜深人静时
夏夜的精灵
开始叩响情之风铃
为心中有爱的人
吟唱小夜曲
夜幕低垂
万物渐入梦乡
夏夜的精灵
华丽转身再叩励志心门
为心中有志的人
演奏雄魂颂
天际 晓月如钩
灯下的我
迷恋夏之夜风
喜欢夏之夜雨
更爱夏夜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