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6-06-02
作者:
来源:
错误的传统养生观
你知道几个?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包涵了很多养生箴言与技巧。精华固为主流,但也有不少糟粕,如“寿眉”、“无疾而终”一类的说法,传统观念往往将这些信号视为人体的吉兆。然而,现代医学提醒人们,这些信号带来的并不都是好消息,大多是疾病临身的“警号”,万不可贻误了求医的时机。
“寿眉”如同老年斑
如果您已到中年,看到脸上或手背上出现的黑褐色斑点,一定会大吃一惊,生出“廉颇老矣”的慨叹;如果看到有一两根眉毛特别长,一丝微笑很可能会情不自禁地浮上面颊。原来,前者是老年斑,后者却是老祖宗视为长寿的信号——“寿眉”,真是这样吗?
其实,“寿眉”与老年斑、白头发一样,都是衰老的象征,而且还可能是疾病的信号,与长寿毫无关系。医学研究人员经过大量调查发现,“寿眉”的生长很可能与人体调节功能障碍,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从而为致病因子特别是癌症入侵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建议有“寿眉”者,特别是“寿眉”呈丛状或束状分布的,务必去看医生,以便发现病患及早消除。
“新牙”其实是残根
为什么有些老人掉牙之后出现了“再生”现象呢?最常见的情况是这些老人牙龈萎缩衰退过快,致使原来残留在牙床里的多生牙或未脱净的残根显露,从而给人以新牙萌生的假象。假如真有“新牙”长出,就要当心了,因为这往往是内分泌紊乱或癌症发病的早期信号。
“白发转黑”当心癌
人到老年,头发会逐渐变白,属于生理性衰老。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白了的头发又转黑,尤其是伴有皮肤变嫩、性欲亢进等“年轻化”表现,很可能与垂体肿瘤、肾上腺细胞癌等严重疾患有关。
“视力变好”查眼病
一般来说,无论男女,从45岁起眼睛开始变花,需要戴老花镜才能看清近距离的细小物体,但有些老年人戴了一段时间老花镜后,忽觉视力好转,摘掉老花镜后反而看得更清楚,这种现象的出现提示您很可能是患上了白内障,应该及时去看眼科医生。
“无疾而终”不可信
某位老人平素“健康”而突然辞世,人们称之为“无疾而终”。为什么会有“无疾而终”的说法呢?医学专家认为,任何年龄的死亡都是有病理基础的,出现这种现象,多数是因为老人所患疾病不典型,自己未能感觉到,诸如种种心、脑、肾的隐匿性疾患。其次,老年人对病痛反应迟钝,虽然卧病在床,却说不清病痛所在,家人误以为“灯干油尽”已到天年,以致失去救治机会而丧命。由此看来,“无疾而终”的说法不可信,老人一旦出现异常征象,及时送入医院救治才是明智之举。
“睡眠无梦”要小心
有的老年人虽不失眠,却经常无梦。很多人认为这是“深睡眠”状态,有利健康。那么,睡觉时有梦好还是无梦好?
科学家已经得出结论:做梦如同出汗、泌尿等生理现象一样,乃为人体生命所必需。日本专家就做过这样的试验,用药物等手段人为地切断梦境后,不仅导致受试者脉搏、血压、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紊乱,而且出现紧张、易怒、记忆力下降等精神障碍。
国外医生已发现,一些诉说头晕、头痛、睡觉不做梦的人,脑中常有轻度出血或长了肿瘤。假如真的睡觉无梦了,头等大事便是去医院检查原因。
□李东胜
隔辈带孩子的困惑, 该怎么处理好?
职工问题:我家孩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最近老师跟我们反映,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爱咬笔发呆,经常趴着睡觉,刚教的内容转眼就忘,也不爱运动了,体育课都无精打采的,有时候还会肚子痛,拉肚子。我想了想,可能因为之前都是我和老公带她,现在工作比较忙,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她,祖辈隔代溺爱,什么都依着孩子,要吃零食就给买一堆,要玩游戏就给买了iPad。我和老公说了好几次,但是老人不听。唉,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北京市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因为时代和环境的差异,两代人在教育方式和理念上肯定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所以会产生分歧。您先别着急,既然有分歧首先就应该想办法消除分歧,尽量心平气和地多沟通。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以免孩子利用双方分歧“钻空子”。其次,利用书籍、网络、电视等让爷爷奶奶多接受新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后,父母不可以因为忙,将教育完全托付给爷爷奶奶,要抽出时间陪伴、教育孩子 ,也可给孩子建立规则,让其学习承担一些家庭责任。
【专家建议】:目前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将孩子交由祖辈家长培养的情况非常普遍,因而隔代教育成为许多家庭都无法回避的话题。祖辈通常都存在补偿心态,对孩子过分溺爱,容易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习惯依赖他人。另外,祖辈虽然拥有丰富的育儿经验,但一些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宜于现在的时代要求,不利于孩子个性发展。在饮食方面,祖辈大多迁就孩子,孩子容易挑食、偏食,养成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一些习惯如经常吃爆米花、爱咬铅笔、蜡笔画完不洗手、使用彩釉餐具等,都可能导致孩子血铅过高,从而引起注意力短暂、易激惹、嗜睡、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孩子的智力、身体发育。
隔代教育的家庭要学会沟通协作,互相学习。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鼓励孩子多锻炼,多与大自然接触。切忌爱孙心切,包办太多,要注重发展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给孩子尝试、实验的机会,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全面成长。
□本报记者 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