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健康

2016-03-12 作者: 来源:

  道法自然得永年
  跟着名人学养生
  □刘锴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每一位中国人对养生都有自己的认识。而日常中的一日三餐、作息时间都与养生息息相关,到底哪种养生更适合你呢?今日,小编带您看看几位名人的养生秘籍。
  袁隆平:三点葆年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年86岁,依然体态清瘦,步履稳健,思维敏捷,谈吐幽默。不少人形容袁隆平是“80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谈到自己的年轻秘诀,袁老自谓有三条:一是心态好,性格乐观、开朗,不为小事斤斤计较。二是生活有规律,坚持体育锻炼。从事水稻研究的他热爱工作、热爱田野,常年坚持下田。另外,他还夏天坚持游泳,冬天坚持打球。三是饮食清淡。日常饮食以素食为主,荤菜吃得不多。
  季羡林:“三不主义”
  “兼容百家、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养生之道——“三不养生法”,即: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不锻炼。季老反对为锻炼而锻炼。他认为人生的第一要事是工作,如果将大量时间用于锻炼身体,这对于他来讲实在是本末倒置。在日常生活中,季老并不排斥锻炼,他年轻时就喜好游泳和打乒乓球。上了年纪之后,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有时也忙里偷闲地到北大未名湖畔去散散步,以松弛身心,养精蓄锐。季老一生勤于思考、笔耕不辍,这对于人的大脑来讲,正是最好的锻炼方法。
  不挑食。不挑食、不忌口反而保证了营养均衡。在饮食上,季老一贯的做法是不挑食、不忌口、不吃补品。老人全家的生活都十分俭朴,平时吃的都是普通的家常便饭。他的早餐非常简单:几片烤馒头或面包片,一碟花生米和一杯清茶。午、晚两餐也是以素菜为主,较少肉食。老人这种不挑食、不忌口的饮食习惯,使他平时所吃的食物品种多而杂,从而保证了各种营养充足,均衡补充于身体。
  不嘀咕。“不嘀咕”指的是季老先生心胸开阔,从不去纠缠那些想不开的事,从不为自己的健康怕这怕那。他最反对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百般禁忌:吃鸡蛋怕胆固醇,吃肉怕高脂肪,吃饭又时时计算热量,就连吃水果也要消毒几遍。嘀咕来嘀咕去,钱花了不少,自己却落了个瘦骨嶙峋外加营养不良。季老说自己“心里没有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都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和利用。再补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了”。
  王蒙:轻松自在
  今年82岁的中国严肃文化代表作家王蒙平时很注重自我保健。他认为从事写作的人,应该注意劳逸结合,注意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调节,该玩就玩玩,该放就放放,该赶就赶赶,该等就等等,永远不气急败坏,永远不声嘶力竭。“我很喜欢很向往的一种状态叫做安详。安详属于强者,骄躁流露幼稚;安详属于智者,气急败坏显得可笑;安详属于信心,大吵大闹暴露了其实没有多少底气。”
  王蒙寻求轻松的方式很多。有时写累了,他就去听听音乐。无论是西洋古典交响音乐,还是民族民间音乐、现代通俗歌曲,他都喜欢。他把听音乐称为“灵魂的洗澡”。王蒙也像常人一样自求多福长寿,先前他烟抽得很多,1978年与烟彻底决裂,至今未再染指。王蒙喜欢旅游,“我和旅游业有着特殊的缘分,至今我已到过我国除青海外,包括台湾在内的所有省城,并走访过28个国家和地区,对各地的民风民俗、名胜古迹写下过诸多文字。我经常外出走走。我的心实际上是静的。”
  张光斗:“一二三四养生术”
  著名水利科学家张光斗是我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的创建人。1958年负责设计了我国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密云水库。
  生活中的张老,把保健纳入日常的生活中,并归纳为“一二三四养生术”。
      一贯知足。知足者常乐,乐为长寿之要诀,张老在生活中一贯知足,遇事正视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乐趣,以平和之心颐养天年。 二目远眺。张老的二目远眺是指“高瞻远瞩”。他认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烦恼事,需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不能目光短浅,见小利而忘大义。三餐有节。张老认为,人到老年以多餐少食为佳,不偏食,有节制,有规律,饱一餐、饥一顿,最容易伤胃。生活中,张老很爱吃五谷杂粮,“五谷杂粮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能够延年益寿呢!”四季不懒。张老结合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了适合的锻炼方式,而且做到了坚持持久,四季不懒。
 
  孩子可能早恋,
  家长该如何沟通?
  □本报记者 闵丹
  职工问题:我家孩子今年上初二了,是一个性格很阳光的男孩,喜欢打篮球和弹钢琴,学习成绩也不错,亲朋好友都很喜欢他。但是这几个星期,他变得闷闷不乐,问他也不说,我们就向老师了解了一下情况。老师说,他和隔壁班的一个女孩有早恋迹象,最近两个人可能闹矛盾了,希望家长和老师配合,一起处理好这事。他爸爸觉得只要不影响学习成绩就无所谓,我觉得还是需要管管,但是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开口。
  北京市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上生长发育迅速,心理上由小学阶段的疏远、回避转变为渴望接近异性。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异性的这种朦胧的性意识,和成人有意识地追求异性有本质区别。作为家长,不要性急,切忌用高压政策斥责孩子,这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变成早恋的“催化剂”。但是也不能因为不影响学习成绩就放任不管。所以,建议您经常主动和孩子沟通,和孩子对与异性交往的时间、地点,交流的话题、内容做一个君子协议,让他学会自尊、自爱和自制,协助他订立学业与生活的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实现目标上,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结交更多朋友,从而充实自己。
  对于孩子早恋后的沟通,专家建议:首先,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彼此爱慕、彼此向往是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这种感情非常单纯,尽管在行为表现上,有类似成年恋人间的举止,但还只是一种对异性的朦胧的爱慕和向往。青春期的爱慕并非建立在对双方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上,所以早恋充满变化,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其次,学业繁重、家庭破碎、人际冲突等问题都会导致孩子通过早恋寻找精神慰藉,而青春期的孩子极易受网络、影视、书籍等影响,出于模仿心理,想亲身体验恋爱。家长要分清原因,冷静对待。
  最后,对于青春期的早恋问题,家长与学校应本着尊重、体谅、保密的原则,以“堵不如疏”的指导思想,采用合理的方式与孩子诚恳地沟通,科学、智慧、妥当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