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足迹

2016-03-05 作者: 来源:

  高峰:与纪录片一路同行的精彩
  □朱家雄
  ■在别人眼里,他是导演、是教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型企业家   ■他自己看来,更在乎的还是纪录片。如今,他的名字或许已经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高峰生于1955年,但看上去也就是四十多岁的样子。他和他的许多同代人一样,也曾作为知识青年中的一员下过乡,经历过那个时代给予他们的特别历练。所幸的是,高峰在1979年的那场高考中把握住了命运赐给的机会,走进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校园,四年后的1983年,高峰毕业于这所大学的中文系。
  被分配进中央电视台的他于是从祖国安排给他的岗位起步,且思且行,逐渐成长为一名熟练、专业、出色的纪录片工作者,策划、拍摄、编辑、解说、导演、制片人、出品人,三十来年间,这个行当的所有角色他可谓都经历了非常丰富的锤炼。而他的职位提升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登攀得很稳健、很扎实,直到成为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兼中央新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也堪称非常精彩了。
  从大学生到中新影集团董事长
  高峰上大学的时候,正值新时期文学发轫之际,朦胧诗崛起,老作家复出文坛,西方各种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涌入国门,后来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黄金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这样拉开了帷幕。那时候,文学在全国人民心目中都放射着神圣的光晕,这也难怪当时的大学校园里遍地都是文学爱好者。而高峰也正是其中的一员。他写小说,写诗歌,写话剧、京剧剧本。而且他还有绝活——弹手风琴,并曾在新生风采大赛上眯着眼睛很陶醉地露过一手,以至俘获了后来成为他夫人的一位女同学的芳心。当然,他和夫人的爱情是天作之合,他们的家乡都远在银川,都是回族,饮食习惯相同,都有着浪漫的情怀和叛逆的精神。
  那时,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没有微信,连黑白电视机也很少谁家有,那是一个生活物质短缺、大众文化和娱乐方式贫乏的年代,但同时又是一个精神饱满、心灵生活简单又富足的年代。高峰虽然学习不怎么用功,但喜欢读书并且认真读了很多,特别是各种文学书。他那会儿就喜欢上了“读书破万卷书”这句诗并常以此自励。高峰有文学才华,喜欢音乐,还擅长朗诵,在当时的校园里,被大家视为风云人物。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个标准的文艺青年,而且是那种不多见的优秀选手。如果当时也有各种电视台海选赛事,高峰靠才艺脱颖而出的可能性应该是比较大的。
  高峰并不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但多年后在电视台做导演和领导时,他竟然可以为很多纪录片做解说,水平不亚于播音专业毕业的解说者。他解说过的作品很多,比如20集的《唐之韵》,比如《宋之韵》《千年书法》等等。高峰认为之所以解说这些纪录片,还不光是嗓子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自己对古代文化的喜好、熟悉和对文学的感受问题。毋庸置疑的是,高峰的嗓音条件确实得天独厚,而且他当年上大学时在朗诵方面实践颇多,又在文学方面浸淫很深。
  毕业之际,因为热爱写作,高峰很希望能去文学刊物做编辑,不料他却被分配进了当时观众还很少的中央电视台。随着对工作的不断投入和对纪录片理解的深入,高峰逐渐也就放下了他所喜欢的文学,而把身心全部投入到电视台的工作当中,并逐渐把自己的才气和兴趣聚焦在了纪录片上。他的努力为他赢得了许多荣誉,如“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电视社教奖系列片一等奖、2002年度“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等等。而且,因为工作上的出色表现,他的业务职位也在不断上行。1992年开始,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专题部副主任、纪录片室主任、国际部副主任、青年部主任、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2010年起,担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学者型的行业领军人物 
  中央新影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纪录片、科教片制作基地,集团拥有丰富的纪录片资料资源、实力雄厚的制作班底、先进尖端的技术设备、继承创作纪录片的优良传统,立足制作反映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电影、电视纪录片,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作为骨干企业于2010年组建而成,高峰顺理成章地担任了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大家都知道,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创建于2001年——其时,高峰正担任央视社教节目中心主任。在高峰等人的努力推动下,科教频道如愿推出,而且这个频道也正是为社教节目中心所量身打造。之前先后划归中央电视台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自然成为科教频道的重要节目制作基地。到2010年,已担任央视副台长五年的高峰出任新组建的中新影集团一把手,这就最大程度地把几个方面的播出平台资源、行业智力资源等聚合在了一起,由此可以做更多更有分量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高峰无疑为科教频道的创建做出了很大贡献。说起当初频道的创建,高峰表示,在电视向专业化发展的大趋势背景下,电视节目有三大支柱:新闻、专题、文艺,可从当时电视台节目播出的情况看,彼时电视屏幕上可谓娱乐节目泛滥,而且有的新闻节目空洞无物……与此同时,专题节目却因没有自己固定的窗口,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呈现出萎缩的趋势。科教频道固然处于相对冷门的地位,但无疑可以改善当时电视荧屏上的种种不堪状况,又能为广大观众提供高品位的文化大餐,且是对“科教兴国”国策的积极呼应。关键在于,频道要能实现盈利,足以独立运营。
  科教频道创建后,经过高峰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一直坚持不懈提升文化品位、扩展市场空间的科教频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收视效果和市场回馈都很不错,这无疑给了高峰和大家以极大鼓舞和更大干劲。作为频道负责人,高峰全程参与频道的规划、设计和落实,他甚至亲自策划命名了许多重要栏目,如:《人物》《讲述》《百家讲坛》《探索·发现》《走进科学》《地理·中国》《健康之路》《我爱发明》《自然传奇》等等,其中不少节目,采用的表现形式就都是纪录片,这也正是高峰最得心应手的。应该说,科教频道多多少少都烙下了一些仅属于高峰个人的鲜明印记。
  2010年,高峰就任新组建的中新影集团董事长,重任在肩的他更为积极地谋划和推动集团业务的拓展和深化。纪录片当然还是集团的看家本领,有着长达三十多年从业经验的他认为:“纪录片是需要政府支持的行当,包括国外也如此,国家必须支持。”但他又觉得不能坐等政府拨款,集团自身还是要努力去创收,去尽量多地与各个部门、各级各地政府合作去做一些事,同时也是建立自己的创收机制,拓展集团的业务面积。高峰还说:“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必须直面播出平台的问题、融资的问题,建立平台很重要,在新媒体上发力很重要,比如我们的微电影台就逐渐产生了相当影响,有了影响,才有广告收入和收视率。我们希望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更好地发力,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得赶上新媒体这班车,我们的节目,比如纪录片,就可以不仅仅是为电视而存在,也给网络、手机提供内容。”
  事实上,自高峰上任以来,中新影集团陆续开办设立了多家子公司,业务涉及影视基地、微电影项目、书画产业经纪,等等,为的就是让集团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说到微电影和集团主办的微电影节,高峰认为:“之所以趟入微电影,是因为觉得我们的人比较适合做微电影,电影厂的人和电视台的人不一样,节奏比较慢,又认真,不像电视人那么风风火火。如果我们做的事情多,做得好,就能发展,大家就能有事情做。”高峰还说,“目前微电影还处在甲方的时代,但如何做好乙方,为一个地方、一个概念做点什么,还是我们要重点抓的问题,毕竟微电影还没有到一个随心所欲的时代。当然,微电影的前景很好,我们都能看得到。”
  高峰是央企掌舵人,是企业家,是导演、教授,是纪录片行业的顶尖人物,总而言之,他是一位学识渊博、专业造诣精湛的学者型企业家。一来他上大学时就很喜欢读书,博览群书,而纪录片这个行当,本就要求编导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结构和不断吸收新知识的愿望和要求。而高峰也是个乐于主动学习、不断追求上进的人,自从毕业以后,这么多年来,他始终都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在不断充电,不断强化和提升自己的知识面、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说到读书,高峰说每次拍摄纪录片,他都会提前搜集、阅读有关题材的书籍,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这样,选题策划的方向才能精准,拍摄时才能做到最好。至于工作之外的书,高峰说自己是个杂家,不但喜欢读中国古典文史哲作品,也喜欢读西方文史哲作品,他追求的是博览群书。他说他的人生格言是:“读万卷书,写几本书;行万里路,认一条路。”他显然做到了,他所谓的“写几本书”,当然是指他所出版的几本学术专著:《电视纪录片及其审美选择》、《电视纪录片论语》、《对电视解说词的解说》等。他所谓的行万里路,自然是指他因拍摄纪录片而走过的无数地方。
  为拍纪录片走遍千山万水
  2005年,已是知天命之年的高峰,喜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颁发的博士学位。高峰的进取精神之强和自我要求之高由此可见一斑。实际上,在这前后,高峰陆续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且还拥有众多其他头衔和职位,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摄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不过,高峰最在乎的还是纪录片。实际上,以高峰取得的成就,他的名字或许已经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标志性符码。比如在2011年11月4日闭幕的第二届中国澳门国际数码电影节上,高峰就荣获了“推动纪录片事业终生成就奖”。无论是作为纪录片的编导,还是作为纪录片的制片人、出品人,他都可以列出一长串作品名录来。1985年的《郑和》,1986年的《把名字刻在沙漠上的人们》,1987年的《天下第一山》、《超载的星球》,1989年的《万里海疆》(20集),1991年的《开发大西南》(10集),1997年的《南非纪行》,1998年的《山海经》,2001年的《极地跨越》(166集),2002年的《走进非洲》(108集),2008年的《世界文明之旅》(80集),2009年的《长安街》……可谓硕果累累,并且当中有许多作品都曾获得过较多的国际国内奖项。
  作为纪录片导演,高峰曾制作过大量系列片和单本纪录片,他特别提到1994年拍摄的30集大型纪录片《解放》和1995年拍摄的20集大型纪录片《胜利》,以及单本纪录片《闯江湖》和《蒋兆和的流民图和丹尼亚的日记》等,其中《解放》和《胜利》都获得了当年度的“五个一工程”奖及全国电视社教奖系列片一等奖。高峰更是重点介绍了其中多部有关环保题材的作品,如2001年制作的《变暖的地球》、2011年播出的《大漠长河》、2012年播出的《滔滔小河》(3集)、《环球同此凉热》(12集),又如2013年9月启动的《中国湿地》,2014年播出的《美丽的克什克腾》,2015年在央视播出的由中央新影集团地理节目部承制的五集自然人文纪录片《草原——我们的故事》,等等。这些纪录片都是投入了高峰及其同仁们巨大心血的精品力作,值得广大观众认真品赏和思考。无疑,这些作品,每一部的背后都蕴藏有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故事,正如高峰自己六十年来所走过的精彩人生。
  在为拍纪录片而行万里路的过程中,高峰对他和同事为拍《川藏纪行》而深入藏区的经历尤为深切。高峰回忆说:这部作品是他毕业后第二年也就是1984年拍摄的,那都是31年前的事了。当年,高峰和同事们从北京驾车一直走到四川雅安,然后就一路且行且拍,直到拉萨,目光在地图上绕了一大圈,双脚和汽车轮子则真真切切地走遍了整个藏区。高峰说,他们整整十个月都扎进那片巨大高原没出来,那时候通讯不发达,很难找到地方打电话,和外界差不多完全失去了联系。
       高峰印象很深的是,川藏公路一路要翻越14座山,路况险峻,到处都能看到车祸现场,令人后怕。青藏公路则比较平坦,但是海拔很高,缺氧,人在高原上喘不上来气,感觉很恐慌,而且时间长了身体就容易有反应。高峰记得那一回同事因此病倒了,于是由录音师护送去西宁,结果大家都去西宁了,只留下高峰一人得把车开到西宁去。高峰只好在兵站学开车,学会以后,好在还有一个志愿兵和他搭伴,两人在青藏公路上轮流开了两天,这才安全抵达西宁。
  令高峰感到特别欣慰的是,五集纪录片《川藏纪行》在1985年获得了全国电视社教奖系列片一等奖!不过回想起来,高峰更感慨于西藏的雄奇壮丽在当年所给予他生命的震撼。他打内心里感叹,大自然实在太伟岸了,不能不令人敬畏!是的,人类固然早已成为地球家园的主宰者,但个体的人在天地、大洋、高原、险峰面前,却不得不说实在是太渺小了。
  因为职业的关系,高峰可谓用三十年的时间阅读了大地上的自然风光和奇险之地,这样的经验是许多从事其他职业的人都梦寐以求却难能拥有的,高峰当然会觉得自豪。但他自豪更多的是因为对这一事业的热爱,因为在纪录片方面取得的成绩,因为付出的努力与艰辛都得到了回报,甚至是掌声和荣誉。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