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留住北京工人的足迹3

2014-09-20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建国贸,爬上十几层楼运送材料——访中建一局职工

  1986年6月,张梓熙调任中建一局任副局长。1987年1月14日,一局与法国SAE公司签订了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一期(以下简称国贸)工程分包合同。2月1日,一局作为主要分包商正式进点工作,成立了以张梓熙副局长为总经理的国贸工程经理部,承担除中档宾馆和职工中心以外37万平方米的主要建筑90%以上的结构、装修和机电安装任务,同时还负责全部工程的道路、临时用水、临时用电、临时建筑物、现场平面管理、安全、保卫及物资储运等多方面工作,并负有协助、配合几十个国内、外专业分包公司的责任。

  承担国贸工程,对于当时的中建一局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开始全面改革,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基本路线并大胆探索改革目标的10年”。对于张梓熙这个团队来说,还缺乏建设这样大型现代化建筑群的经验。摆在他们面前的既是一场考验,又是一次机遇。 

  “那是二十多年前了,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有幸参与了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一期工程的建设。”王军说。

  当年国贸一期工程的施工环境给施工作业带来的困难,是一般工程没法比的。“开工后望着深阔的基坑我惊讶不已,那么多螺纹钢、钢筋形成巨大的钢铁阵营,看上去有些恐怖。在结构主体完工后,每天早晨上万人带着作业工具和所需建材到达作业地点就是个不小的问题。”王军回忆说。

  据测算,整个工地平均每天使用各种材料1500多吨,作业人员空手爬几十或十几层楼后都得喘一会儿,所以建材只能等室外电梯运送,四座100多米高的外部施工电梯十几部,总处于排队状态,特别是每天早晨,常常是施工人员到作业区半小时到一小时后,材料才能陆续送上来。这种状况对于处于“断后施工”的安装公司管理人员来说压力倍增。

  面对等待,现场那些队长、班长带头人抬肩扛爬楼梯一趟趟运送材料,至少要爬上十几层楼啊,那场面不由得让人想起铁人王进喜“拼命干革命”的劲头儿。那时候涌现出了一批“拼命三郎”,他们几乎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没有周末和节日,有时为了抢工就几天不离开作业现场,困得不行了就和衣倒在角落里睡一会儿……一局人的工作作风令外国业主肃然起敬。为此,业主方面也将整体协调的责任逐渐交给了中建一局。

  地下室的施工条件更差,由于临时电源经常出问题,一旦停电整个10万平方米地下室伸手不见五指,每天不知要停电多少次,每次时间不定,地下施工只能时断时续。所以,到地下室检查必须带上手电。“后来去地下室我发现,在停电情况下,工人们依然在漆黑的地下室楼道、楼梯中走动,他们唱着歌,用歌声判断对方的位置确定自己的方位,防止相互碰撞。”

  工地中午吃饭的场面也是一景。安装公司第一工程处的食堂那时没有快餐盒饭,每次都是由一个面包车送来几百个装好饭菜的热气腾腾的铝饭盒,大家排队领取后,就席地而坐热热闹闹边吃边聊,几百人一人手捧一只铝饭盒的场面十分壮观。

  “当年我是安装公司派驻现场的工作组成员,除了向公司反馈现场的主要问题之外,还负责工地文明施工。每天我都要在现场巡视、拍照,获取第一手资料,傍晚在项目部例会上通报情况。工地的文明施工受到了外方业主的称赞,最终我也荣立了公司授予的国贸工程一等功。就在国贸工程进度后期,我结了婚,工程一结束我就用两年获得的奖金给家里添置了一台音响,现在想想,国贸工程真是我人生中的重要一页啊!”王军说。

  在1307个日夜后,1988年7月23日155米的高国贸大厦钢结构安装封顶;1989年10月,11万伏地下变电站竣工。

  1990年8月30日,国家领导人和1500多位中、外贵宾前来祝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全面开业。有关领导和中、外专家对国贸工程的建设速度、工程质量、使用功能都给予极高的评价。


隧道里光膀子,只穿大裤衩抬石渣——访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武新才

  1981年10月,武新才带着美好的理想参加了铁道兵。1984年,铁道兵17万官兵集体转入铁道部,后来几经变化,到今年,兵改工已整整30周年,中铁二十二局集团也落户北京市,成为到目前中国铁建股份公司旗下的大型国有企业。

  1981年10月,在武新才应征入伍当铁道兵之前,(中国铁建系统施工单位大多是铁道兵兵改工集体转业的)听广播看报纸,得到天津市处在“水荒”威胁之中这样的消息。

  武新才说:“当铁道兵之前,我并没有觉得当铁道兵与天津市有什么联系,带兵的连长说我们部队就是修铁路。”

  中央军委和天津市政府一声令下,几万铁道兵和其它部队以及民工集聚天津河北两地,在234公里长的战线一字排开,硝烟四起,为天津市人民早日喝上滦河水昼夜奋战。

  当时铁道兵所属部队承担了全线最为艰难的一段,全线十二公里的“暗道”引水隧道。武新才说:“我所在的八师三十九团四营十五连在十号斜井负责开挖任务。”

  由于当时的设备十分的简陋,开挖隧道完全是靠人工打人海战术。斜井出渣是有轨运输,使用矿井用的铁矿车一车车用绞绳往外拖拉,打眼放炮拉渣、刨渣、倒渣、出渣、落地全是人工干。尤其是出石渣使用的工具,大都很原始。铁铲、洋镐、铁耙、铁网兜、气铁镐等,放炮过后,战士们用铁铲、铁网兜一筐筐往矿车端着抬着倒。当时在隧道里,气温低、通风条件差、空气污浊、地下水多,干一会就累得汗流浃背。

  施工中一个班与一个班开展劳动竞赛。武新才说:“我们班副班长独继安在阴冷潮湿危险的隧道里,率先脱下水衣和棉衣,光着膀子,只穿了部队发的大裤衩,和战士们抬石渣,不一会我们班七、八个战士也全脱了外衣,你追我赶奋力大干。”

  这样的劳动竞赛一干就是几个月,武新才说:“为了使天津人民早日喝上甘甜的滦河水,我们就是用青春和热血推着隧道往前进。隧道在不断向前掘进。由于当时的安全防护措施差,就在我们奋力向前掘进时,从兄弟部队传来噩耗,在一次隧道大塌方时,一下子夺取了几名战士的生命。我们所在的部队也有伤亡。”资料显示,铁八师在“引滦入津”工程中共牺牲了21名官兵,烈士的忠骨永远埋葬在景忠山上。

  武新才说:“在紧张的开挖中,连长见我们几个个子高就让我们跟着老战士学打风枪,战斗在隧道的最前沿。记得有一天上午10点多钟,我一人单独在隧道掌子面前打风枪钻炮眼,打着、打着只听安全帽猛的震动了一下,顿时,连人带风枪在2米高的排架全部给砸塌下来,我顿时失去知觉,被人用担架从隧道里抬到了战地卫生队。”

  武新才说:“还好是一次小塌方,脸上、腿、胳膊上有几处划破,卫生队紧急处理后,要求到卫生队住院观察几天。连队领导和战友们也纷纷来看望慰问我。当天我躺在病床上,活动了四肢,觉得没有大碍,下午快五点钟时,乘着护士不注意,拔掉输液的针头,就来到了工地,和战友们继续奋战在火热的隧道里。”“引滦入津”隧道全线贯通后,武新才因工作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当时的《铁道兵报》和《引滦入津报》还刊登了他的先进事迹。

  “引滦入津”工程从1982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到1983年9月实现通水目标,铁道兵第八师可以说完全用人工人海战术打通了长达十几公里的隧道。时代发展日新月异,30年后的今天,隧道开挖基本用凿岩台车等自动化设备,有的隧道使用TBM隧道掘进机,俨然是地下掘进的巨形机器人,一开机器,隧道成型整体向前掘进,既安全又快捷,成型的隧道质量也大大提高,条件和从前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但我们至今仍怀念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难忘“引滦入津”艰苦奋斗的日日夜夜。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