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2016-01-16
作者:
来源:
李雪艳
为爱起舞 用心坚守
□本报记者 王路曼
■因为“臭美”,她爱上了舞蹈 ■因为坚守,她成就了梦想 ■因为热爱,她赢得了掌声 ■她说,舞蹈没有捷径
从去年底到本月初,由中央民族歌舞团创排、丁伟导演的大型舞剧《仓央嘉措》在民族剧院上演后,两轮公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面对观众的掌声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舞剧《仓央嘉措》的主创团队们无不充满兴奋与感动。
很多看过舞剧《仓央嘉措》的观众都十分感慨,“真的太震撼了,太感动了。”一名40岁左右的女观众走出剧院后依旧泪眼婆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仓央嘉措和母亲几次交流的戏,演员们舞出了他们之间浓浓的母子情,几次都感动得我泪流不止。”
近日,在剧中饰演仓央嘉措母亲一角的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舞蹈演员李雪艳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跟记者聊起了她的舞蹈人生。
自己选择的舞蹈路
再难也要坚持走下去
“从10岁开始学习跳舞到现在,可以说,舞蹈占据了我整个青春。”跟很多舞蹈演员一样,李雪艳也是从童子功开始的。
事实上,李雪艳的母亲对于艺术就有特别的钟爱,所以从5岁开始,李雪艳就先后学习了小提琴演奏和钢琴演奏。带着母亲的梦想,李雪艳本来有可能成为某种乐器的演奏家或歌唱家。
“但小女孩儿嘛,总是爱美的。我从小就喜欢在镜子前面跳舞。”李雪艳告诉记者,就是因为“臭美”这样简单的理由,她爱上了舞蹈,并走上了自己热爱的舞蹈人生。
李雪艳一直觉得,自己从学习跳舞,到考进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再到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时至今日,一切发展得都还算得上很顺利。而这个“顺利”在李雪艳看来,就像她预期的一样,按部就班地跳着舞走完了前面人生的旅程。
可对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苦,李雪艳并不愿意多谈,“其实跳舞会受伤,会有病痛,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舞者在舞台上的光鲜是台下吃多少苦才换来的。”李雪艳说,“路是自己选的,吃苦也要自己来承受。”大概也正是因为对舞蹈的热爱,才让李雪艳吃得了这份苦,最终坚持一路徜徉在舞蹈之路上。
李雪艳跳过很多民族的舞蹈,比如藏族独舞《奔流的哈达》、朝鲜族独舞《开在烂漫处》;还有彝族双人舞《花腰哟》、赫哲族双人舞《金丝银线》;而哈萨克族《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藏族《天地之间》、彝族《彩霞》、回族《心中的花儿火辣辣》等作品均为群舞,李雪艳则担任领舞。
“还有土家族、鄂伦春族、维族等等,不同民族舞蹈的演绎都有不同的特点。”李雪艳对于自己的作品总是要求很严苛,每一个动作都务必精益求精。“我也不记得到底演绎过多少个民族的作品。但在我看来,舞蹈是不能复制的,舞者每一次演绎的心境不同,表现出的舞蹈也自然不同。”李雪艳对于舞蹈,算得上是全情投入了。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多年来,李雪艳参加了很多重要演出和大型文艺晚会,并担任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领舞等,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她也收获了诸多成绩和荣誉。其中,李雪艳表演的作品《花腰哟》,获全国荷花杯舞蹈大赛“表演十佳”;在第五届北京市舞蹈比赛上,李雪艳领舞的作品《长鼓谣》获集体舞专业组金奖;在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桃李杯”舞蹈比赛中,李雪艳个人也荣获了中国民间舞青年组银奖……
李雪艳说,跳舞是件苦中作乐的事情,而多年来所吃的苦,在李雪艳眼中也抵不上起舞时的快乐和自豪。“伤痛和荣誉都是次要的,能做到今天的坚持,其实只有一个原因。”李雪艳笑着告诉记者:“那就是对舞蹈,我爱的深沉。”说这话时,李雪艳的眼中充满了笃定和坚毅。
从舞蹈演员到舞蹈教师
换一种方式坚持
舞蹈演员这份“青春饭”的残酷性不言而喻,对于很多怀揣舞蹈梦的演员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得不为自己寻找一些“后路”。“其实,也有很多朋友都转行了,有的甚至去做跟舞蹈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可李雪艳说,她却不愿意割舍舞蹈这个伴随了她整个青春的事业。前年开始,李雪艳的身份从舞蹈演员,转为舞蹈老师,她开始在中央民族歌舞团艺术培训中心工作。“其实还是有身份落差的,特别是在教学初期,看着满教室吵闹的孩子们,我头都大了。”但好强的李雪艳,不会因为这么点小挫折就放弃了坚守的事业。
“我相信不管是舞蹈表演,还是舞蹈教学,都需要投入很多热情、耐心和爱心。”李雪艳坚信,只有真正的付出,才会得到最想要的收获。于是,走上舞蹈教师岗位上的李雪艳坚守自己“用心做教育”的理念,关注班上每一个怀揣着舞蹈梦想的小朋友。
目前,由李雪艳教授舞蹈的班上大概有20多个小朋友,他们的年龄从4岁到12岁不等。“小孩子淘气是常有的事情,开始我也觉得束手无策,但慢慢的,我开始对教学有了更多的领悟。”李雪艳告诉记者,为了能上好每周一次,一次一个半小时的舞蹈课,她可没少下功夫。
为了对得起“教师”的称呼,平日里,李雪艳尝试多看幼儿教育方面和幼儿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仔细研究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此外,她还利用上课前和下课后的间隙,跟家长多交流,希望解放孩子的天性,让他们享受舞蹈所带来的快乐。“前来学习跳舞的孩子们大多数因为兴趣和爱好所在,都像曾经的我一样,带着舞蹈梦想来上课的。”李雪艳说,所以她相信,自己从事的舞蹈教学工作,也是在帮助孩子们圆梦的事业。
不是每个孩子都像专业演员那样专注地学习舞蹈,起初,甚至有小朋友在李雪艳的舞蹈课堂上又喊又叫,转圈奔跑。“如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喜欢上我的舞蹈课,成了那段时间最让我头疼的事情。”为此,李雪艳开始尝试用更加有趣的教学方法,比如把游戏融入到舞蹈训练当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鼓励和关怀小朋友,比批评和严厉更能让他们进步。”李雪艳说,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让她与孩子们相处得更加融洽,也让她的舞蹈课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和喜爱。
每年度的舞蹈培训班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们都将通过一个原创的儿童舞剧来展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今年的舞剧名叫《大巴扎淘宝记》,我们为每一个孩子安排了角色,希望她们登上舞台,感受舞蹈的魅力。”李雪艳笑着说,孩子们对于穿上漂亮的衣服,登上舞台的渴望让她也倍感欣慰。
回归舞台参演《仓央嘉措》
倾情演绎舞剧处女秀
说起重新回到舞台,参演中央民族歌舞团首部原创舞剧《仓央嘉措》,李雪艳至今内心都非常激动。“真的非常感谢丁伟导演能给我这样的一个机会,参演这部原创大戏。这部剧和这样的演出机会足够吸引我重新返回到舞台上来。”李雪艳告诉记者,在舞剧《仓央嘉措》中,她饰演仓央嘉措的母亲。
对于母亲这一角色,李雪艳没有经验,特别是要扮演那样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藏族母亲,李雪艳更没有生活体验可以借鉴。“所以接受这个角色,对于我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但让人庆幸的是,《仓央嘉措》的导演丁伟给演员们极大的二度创作的空间。
为了演好仓央嘉措母亲这一角色,李雪艳从接到演出任务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做各种准备,当然,这不仅仅包括演出所必备的身体状况准备,更多的是对于作品的感悟和对于角色的诠释。
“作为一名成熟的舞蹈演员来说,舞蹈的动作演绎并不难,难的是角色的演绎。”李雪艳告诉记者,舞蹈表演和舞剧表演有着很明显的差异,三五分钟的舞蹈展现的情感更加单一,而舞剧中的角色是更立体的,有血有肉的。
开始,李雪艳找了很多仓央嘉措的诗集和记录仓央嘉措的书和文献,“我得先了解剧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个人。”李雪艳说,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诠释他的母亲。但随着角色的深入,现在的李雪艳看来,母亲的角色就是伟大的,而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母亲,不管她培养出一个多么优秀的儿子,在母亲心里,儿子就是儿子,母爱可以让她忘掉儿子“活佛”的身份。
在李雪艳眼中,剧中儿子被选为活佛后,母亲的内心是复杂的,“除了她表现出来的憧憬和惊喜之外,一个母亲‘失去’儿子必然是忧伤的。对于儿子的触不可及,这位伟大母亲的无奈情绪应该是一种内敛的表达。”李雪艳对于角色的理解和感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诠释,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又伟大的母亲。
在剧中,李雪艳要面对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仓央嘉措”,而随着儿子的长大与成熟,身为母亲的自己也在随之老去。“不同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女性形象是不同的,她们的动作和幅度都有很大的差别。”李雪艳说,多年的演出经历给予自己对舞蹈最专业的认识。
但随着排练的深入,李雪艳对于角色的认识和感悟也越发深刻。“岁月让母亲的容颜老去,让母亲的体态变化,但伟大的母爱却是永恒的。”李雪艳说,这样的感悟让她在无数次排练中也感动着自己,“有时,感动的情绪让演员自己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用心起舞
不愿辜负观众和自己
每次上台前,李雪艳总会提前听很多藏族音乐,尝试让自己进入角色的状态。李雪艳说,“用心”是她对舞蹈的态度。
为了寻找藏族女性的状态,李雪艳找了很多关于藏族文化的书籍,尝试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同时,通过很多视频资料片,观察和学习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状态下,藏族女性的神情和体态。“当我逐渐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的时候,自己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表演。”李雪艳说,在这期间,很多藏族的同事和朋友也给她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哪怕是非常细微的调整,都有益于她更好地诠释角色。“就拿一个伸手的动作来说,自然的伸手动作应该是指尖微微上扬,而在角色渴望和虔诚的情绪之下,这个伸手的动作,就变成了往前‘探’,身体表达出的所有的情绪,都在这小小的变化当中。”
还有对于“磕长头”的动作,起初,李雪艳不戴任何护具,就像一个虔诚的朝拜者一样,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动作当中去,但经过几次练习,膝盖和手肘等很多部位就都被磨破了。“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不满意。”李雪艳告诉记者,她在通过视频回看自己的动作的时候,还是觉得太“美”了,这个“美”是舞蹈演员受训后的身体所展现的。
哪怕这没有什么错,李雪艳还是觉得不能表现仓央嘉措母亲的淳朴和善良,于是她继续调整动作,用自己的肢体,赋予角色更加深刻的情感和个性。
事实上,对于演出中的每一个动作的诠释,李雪艳无一不精益求精。随着慢慢进入角色,李雪艳的表演越来越好,舞台上的举手投足,惟妙惟肖地演绎出一个藏族女性的情感状态,在无数的练习和彩排中,得到大家的认可。
“其实,我每一步的进步,都离不开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李雪艳告诉记者,演出前,她和同事们还要进行很多次彩排,每一次排练过程,除了演员们各自的全情投入外,他们还会相互提意见,完善作品,力求将最完美的表演展现给观众。“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李雪艳笑着说。
两次公演结束了,李雪艳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肯定与认可,掌声和欢呼声在每场演出结束后都此起彼伏,李雪艳的朋友圈里也被灌进了满满的祝福。李雪艳在朋友圈里发表了这样的感慨。“想说的感谢太多了,大家的支持组成了爱的点滴,我将永远珍惜这段时光……”看着一张张李雪艳带妆与观众和朋友们的合影,她的脸上满满的幸福感无比绚烂。
【记者手记】
如果爱,请坚持
李雪艳是个四川人,虽然多年在北京打拼的她,话语里似乎少了很多乡音,但爽快的性格还保留着“辣妹子”的味道。
对于李雪艳的采访,记者约了几次,但每次大都因为排练紧张而延迟。可李雪艳是个很有条理的人,她答应某一天联系,就一定会抽时间打一通电话,即便她的工作日志里都是满满的内容。
采访时间被精确到下午1点到3点之间,因为排练、开会、准备周末的舞蹈教学课程等工作,让忙碌的李雪艳没有过多的休息时间。就连几次约定采访时间的事情,记者都不得不在晚上10点之后给她打电话。
“我挺享受这种忙碌的生活的。”李雪艳在一家咖啡厅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于自己的忙碌,她乐在其中,“能坚持做与舞蹈有关的事业,是我最幸福的事情。”
采访中,最让记者感动的,也正是李雪艳对于舞蹈的热爱和坚持。李雪艳告诉记者,她相信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能不能坚持,取决于到底有多爱。
从10岁开始,直到今天,李雪艳每天的基本功练习没有一天停止过。“上学的时候每天上午、下午都要练习基本功。现在上班了,每天的基本功更是不能少。”李雪艳说,“要是有一天没练功,在舞台上就站不住了。”
“跳舞没有捷径,只有每天反复练习,才能在舞台上展示最美的舞姿。” 李雪艳认为,舞者,就是让人看得见美丽,看不见伤痛。而民族舞演员膝盖、腰、手腕、脚腕都很容易受伤。李雪艳的脚趾头就曾骨折过,脚腕、腰、尾椎也都曾受过伤。“这些大大小小的伤痛不计其数,但练功却一日不少。”李雪艳说,即便是现在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在没有演出的情况下,她还是要坚持每天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基本功练习,风雨无阻。
现在的李雪艳,正在教一群4岁到12岁的孩子学跳舞,看着这些孩子,就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带着梦想起舞的身影。“说实在的,跳舞这条路不好走,虽然很多爱跳舞的孩子还都揣着这个梦想。”但作为过来人的李雪艳知道其中的辛苦。
用李雪艳的话来说,每一个舞者对于舞台都有天生的迷恋,即便是苦中求乐,他们也乐在其中。“请相信,当站在舞台中央的舞者翩翩起舞时,她一定是最耀眼的明星。”李雪艳说,“对于舞蹈,如果爱,请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