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2015-11-28
作者:
来源:
他们是中国的卓别林
——专访幽默滑稽表演艺术家刘全和、刘全利
□本报记者 盛丽
■一场拳脚踢开了艺术大门 ■别人玩儿时他们苦练内功 ■不断创新转型滑稽表演 ■勤奋踏实斩获金小丑 ■从艺多年与百姓“心连心”
有人说,他们是中国的卓别林,也有人说他们是快乐的使者。提到幽默滑稽表演,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这样一对双胞胎兄弟——刘全和、刘全利。从1970年,12岁的兄弟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军,成为了文工团的战士,从此走上文艺之路;到1992年,两人参加第九届世界滑稽哑剧大赛,获得最高奖——金小丑奖;再到如今的幽默滑稽表演艺术家,在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刘全和、刘全利兄弟不仅用灵巧的肢体诠释出《橱窗模特》、《照镜子》、《双胞胎出生》、《钢琴家与指挥家》等一个个经典的作品,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艺术服务基层、传递真善美。近日,记者走访了这对孪生兄弟。
从艺:
强身健体偶然走上文艺路
提到踏上文艺的这个职业路,刘全和、刘全利兄弟坦言纯属偶然。兄弟二人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的家庭中,因为小时候身体不算强壮,时常感冒、发烧。于是,他们的父亲想到通过练习武术来提高兄弟俩的身体素质。
打打拳、踢踢腿……在父亲的带领下,刘全和、刘全利兄弟慢慢的掌握了些武术基础。“刘师傅,听说北站那有文工团的来招生啦,还不让你家的双胞胎儿子去试试。”1970年的一天,刘全和、刘全利兄弟的父亲偶然听到同事提到部队文工团招生的消息。
“这是个机会,可以带着孩子去试试。”就这样,原来对招生还一知半解的兄弟俩,跟着父亲来到位于天津北站附近的一个招待所中,参加考试。
“是对双胞胎啊,还挺有意思的,你们能表演点什么啊?”招生的老师问道。“我们会武术。”回答完后,刘全和、刘全利兄弟当场给招考老师表演一场拳脚功夫。
打拳、翻跟头、朝天蹬……看完表演后,招考老师看着这对伶俐可爱的双胞胎兄弟,赞叹道:“不错,你们哪儿也别去啦,我们要你们啦。”
“听到这个消息,我妈这个乐呦,她把家中的搪瓷盆刷干净,让我们带到文工团用,还给我们带上毛巾、牙刷,还有5块钱。”刘全和、刘全利兄弟回忆道。
1970年底,年仅12岁的刘全和、刘全利兄弟坐上火车,离开家人来到北京。一个星期后,全国的学员都来了,领到崭新军装的两个人,还拍了一张参军照然后寄给天津的父母。“呵,瞧我们家的这俩儿子当兵啦。”拿着照片,刘全和、刘全利兄弟的父母乐得合不拢嘴。“老刘家的双胞胎当兵啦!”街坊邻居也都夸赞这件事。
练功:
午休时间也在劈着腿睡觉
来到部队后,训练开始。“起床啦,训练啦。”……每天早上5点半,晨练开始。“踢腿、劈叉,一通忙活儿之后,7点大家开始洗漱。7点半,吃早饭。8点半,继续训练。下午还有文化课。”刘全和、刘全利兄弟对于当年训练的时间表记忆犹新。
勤奋、能吃苦、肯受累。这是兄弟俩始终坚持的理念,在部队训练的日子更是如此。四年的时间中,他们给自己的生活划下这样的轨迹,“总结起来是三点一线,每天都是训练室、宿舍、食堂,这么来回转。”弟弟刘全利说道。
“这么说吧,来北京很长时间,大家都去故宫、天坛这些著名的景点转转,我们却没怎么去过,每天都是在练功。”哥哥刘全和说,“我们将业余时间安排得很满,我们觉着别人的基础都特别好,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双胞胎,但是练功的时候,没有人管你是不是双胞胎,练得不行,老师照样不会理你。”
因为担心练功不合格,会被送回地方上去。“那样真是太丢人啦。”刘全和、刘全利兄弟一直暗下功夫练功。“我们了解自己的基础并不好,要想提高没有其他办法,只能靠勤学苦练,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才能达到别人一样的成绩。”弟弟刘全利说。
于是,每天早晨兄弟两人总是比别人早起,中午睡觉的时候也劈着腿睡。“晚上还要加班,别人都去玩,我们也必须要练。”弟弟刘全利补充道,因为当时兄弟俩没有手表,记得有一次,两个人半夜醒来,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时间。就溜到厕所去练功,练过很长时间后,也没看到天亮。“这时有人看到我们才提醒是凌晨3点,我们才又回到宿舍继续睡觉。”
压腿对于每个初练功的人来说,都是件痛苦的事情。关于这点,刘全和、刘全利兄弟深有体会。“每次压腿,疼得我们直叫,但我们还是鼓励对方,要坚持。”弟弟刘全利感叹道。
提到练功时的狠劲儿,哥哥刘全和还举出一个例子:“弟弟全利刚进部队时是个左撇子,其他人在老师的帮助下都能完成翻越,但是全利动作做出来却不合格,一翻跟头总是屁股冲着观众。”看着别人顺利地完成动作,自己却只能在边上观摩,刘全利又着急又伤心。于是,他下定决心:将左撇子改过来。“改,说着容易,做起来可并不容易。”弟弟刘全利说,“要改的地方很多,翻越的方向要改,翻越后的整台动作都要变化。”
“怎么办?没有捷径,只能多练。别人翻10个,我就翻100个。”刘全利凭着一股子韧劲儿苦练着。一年后,他终于将动作方向改变过来。
三年后,刘全和、刘全利兄弟被分到杂技团。刚开始练杂技时,兄弟俩并没有太多功底,他们依旧保持着苦练的理念。“拿练倒立说,我们没少下功夫。起初练习时,往墙上靠,不到半分钟的时间,我们已经坚持不住。鼻涕、眼泪,一把一把的。”刘全和、刘全利兄弟说,“不成,咱们就练。”经过一段时间刻苦的练习,兄弟俩的基本功越来越棒。
一次课上练倒立,刘全和、刘全利兄弟和一个学员还较上劲。原本只有10分钟的倒立时间,半个小时过去,三个人却还在比赛中。这时,哥哥刘全和先放下来,但是弟弟刘全利还在坚持。
又是一个多小时,老师看到他们眼泪、鼻涕都在往下流,眼睛也很肿,要求他们都放下来。而弟弟刘全利刚放下来,立刻又翻上去倒立,为了超过这个平时总是第一的学员。从这以后,在班里的各项比赛中,兄弟俩都没有输过。他们的出色表现,在部队中也小有名气。
1976年,全国文艺调演中,刘全和、刘全利兄弟俩表演的杂技《椅子顶》获得了优秀表演奖。1979年,他们还以杂技《钻圈》获得了全军文艺汇演二等奖,并随解放军杂技代表团赴缅甸进行了文化交流演出。
转型:
自我突破闯出滑稽表演新路
多年的训练和表演后,刘全和、刘全利兄弟俩在膝盖、腰身上都有不少伤。“虽然我们在杂技表演上已经有一定成绩,但是年龄、身上的伤这些都提醒着我们,在杂技上再往高处走,已经不太可能。”怎么办?兄弟俩思考着这个问题。
一次在给一个波兰考察团表演时,有位艺术总监看过兄弟俩的演出后,找到团里的领导夸赞道:“你们团的这对双胞胎的演出很棒,而且特别像卓别林年轻的时候。”这位艺术总监的话,点醒了兄弟俩。“我们突然想到,可以模仿卓别林,考虑转型。”弟弟刘全利说。
“当时,我们国家的幽默滑稽表演可以说,还没有太大发展,属于弱项。”弟弟刘全利说,“但是,在全国各地有一批比较优秀的滑稽演员,我们两人感觉其实滑稽这门艺术,是值得琢磨的。”
之后,兄弟两人找来很多卓别林的资料,边琢磨边慢慢往幽默滑稽表演方面发展。“最初,我们的滑稽创作还以模仿卓别林的表演为主,同时借鉴了杂技传统节目中的表演形式,比如《扔球》、《抢椅子》等。”哥哥刘全和介绍。
虽然兄弟俩模仿卓别林的表演,受到不少观众的欢迎。但是在香港的一次演出后,两个人又产生了新的思考。“一位观众对我们说,你们现在表演的这个卓别林的形象是外国人已经设计在先的形象,如果你们只是一味的进行模仿,而不去创作你们自己的形象,那么只能落后。”
回到北京后,刘全和、刘全利始终琢磨这句话,他们想,既然我们是双胞胎,为什么不从这方面做文章呢?找到改变的答案后,他们马上就着手构思,兄弟两人开始思考在传统滑稽表演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不再一味地模仿,而是创作符合兄弟俩自身特点的作品。
很快,《修桌子》、《修路灯》、《照镜子》、《橱窗模特》等节目登上舞台,并且受到观众的好评。他们还收获不少荣誉,获得第三届全国杂技比赛滑稽类第一名、上海首届国际哑剧节“最佳表演奖”、首届全国滑稽大赛金奖等奖项。
拜师:
巧遇伯乐喜得“金小丑”
1984年,刘全和、刘全利兄弟转业。1985年,兄弟两人赴新疆参与慰问演出。在这次演出中,他们还遇到艺术生命中的重要伯乐——姜昆、陈佩斯。“我们最终拜姜昆老师为师。”哥哥刘全和说。
提到姜昆、陈佩斯,兄弟两人说,“他们都是我们十分佩服的艺术家。以前,我们总觉着表演很重要、技术很重要。但是在和他们两位艺术家的接触中,我们在逐渐改变以前的想法,受他们的熏陶,我们理解了艺术的内涵。”
“我们还和陈佩斯成为好朋友。”弟弟刘全利说,“有一次,我们去外地演出。表演的是《照镜子》,其他人都去玩,可他却给我们排节目。神态、动作,他一点一点地给我们抠。现在我们还是这样,只要有新的想法,就会一起讨论。”
《橱窗模特》、《摄影爱好者》、《双胞胎出生》、《小鸟和蜜蜂》、《同桌的你》、《梦幻奥运》……刘全和、刘全利兄弟两人的作品很多,获奖的作品也不少。《照镜子》这出滑稽剧,就是兄弟两人众多作品中经典作品之一。剧中,兄弟两人一个饰演照镜子的人,一个饰演镜子中的人。1992年,他们还带着这个作品来到意大利,参加第九届世界滑稽哑剧大赛。这段经历,也让他们记忆犹新。
“当时,文化部的领导看过我们的表演,很欣赏。”兄弟俩回忆,“于是找到我们问道‘你们愿不愿意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比赛?’能到世界上参加比赛,这个机会太难得啦。我们立刻答应,然后开始准备比赛。”
最终,刘全和、刘全利兄弟两人带着《照镜子》和《摄影爱好者》来到异国他乡参赛。第二天,组委会举办新闻发布会。会议前台上,一块红布遮盖的东西,引人注目。红布打开的一刻,兄弟俩看到原来这是本次比赛的最高奖奖杯——金小丑。
“啊,这个比赛只有一个金小丑奖。什么,没有银奖也没有铜奖。”听到这个消息,两个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原来我们还准备两个节目,没想到只能有一个节目参加比赛。”几番讨论后,最终,兄弟俩决定带着《照镜子》这个节目参赛。
刘全和、刘全利兄弟的节目排在第三组,他们的整个表演中,台下掌声此起彼伏。“我们一共谢幕三次,观众特别的热情。”兄弟俩回忆道,“究竟评委怎么看这个节目,能不能为祖国捧到这个金小丑奖。在结果没有揭晓前,心情很忐忑。”兄弟俩不停地在侧幕边上观察着其他演员的表演。
比赛结束,进入打分环节。参赛选手被一组一组的叫到台上。“China”听到这句话时,刘全和、刘全利兄弟有些失望。“难道我们得的是第三名。”带着遗憾,他们走上台。随后,还有选手被依次叫上台。事后,两个人才发现这是集体谢幕的环节。
颁奖仪式开始,这时主持人说道:“China,刘全和、刘全利。”听到自己的名字,兄弟俩激动万分,刚从主持人手中拿过奖杯。又听到主持人边说sorry边拿回奖杯。“难道发错啦?”两个人更是一头雾水。这时,主持人又说:“有请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来为刘全和、刘全利颁奖。”原来是主办方为活跃气氛,搞的恶作剧。在音乐声中,兄弟俩手捧着金小丑奖杯,兴奋着。
喜讯很快传回祖国,一天刘全和、刘全利兄弟的父亲正在散步。“刘大爷,您的儿子在国际上获奖啦。”一位邻居说道。“不可能,他们这俩小子的能耐我了解。”兄弟俩的父亲没有相信,一直到听到广播中说到兄弟俩在世界比赛中获奖的消息后,老人才激动起来。
“这次获奖,可以说是我们兄弟两个人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哥哥刘全和说道。“对,这个奖让我们更加坚定,坚定地在幽默滑稽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弟弟刘全利应和道。
创新:
作品关注社会与时代同舞
都说双胞胎的默契度会特别高,这一点在刘全和、刘全利兄弟身上得到体现。“一般人看到我们两个,总会分不清。我们出生也不过相差10分钟,但是两个人的性格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弟弟刘全利说。
“对。我的性格比较稳重,弟弟全利特别活泼。”哥哥刘全和说。“哥哥确实说的对,我一般场合说话总是先开口。”弟弟刘全利补充道。虽然在性格上有所差异,但是对待创作,兄弟俩坚持的理念却是一致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最近刘全和、刘全利兄弟俩正在排练一个有关环保主题的节目。“我们每年必须要完成一个作品,每个作品都会结合热点问题,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在娱乐的气氛中,讲出一个道理。”弟弟刘全利介绍,“我们创作作品时,要求有时代感,与众不同,还要得到观众认可,要有正能量。这些作品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这些作品也有幽默的元素,但不是肤浅的滑稽,有思想,有主题,有品位,作品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在刘全和、刘全利创演的滑稽作品中,主题鲜明是个不变的旋律。像《不文明的人》,旨在讽刺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蜜蜂的报复》是呼吁环保的意识,《梦幻奥运》表达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畅想。
兄弟两人提到,从1970年12岁开始从艺以来,在他们的观念中,总有一种危机感。“这也是我们总在创作和思考,不停歇的原因。”哥哥刘全和说,“我们总觉着有学不完的知识。”
“现在从事幽默滑稽的人才不多,怎么推进这门艺术的发展,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弟弟刘全利介绍,“幽默滑稽剧的发展难点在于创作人员比较少,创作滑稽剧需要创作者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编、自导、自演。”
从事幽默滑稽剧多年,刘全和、刘全利兄弟注重表演、创作,更注重表演、作品的创新。“幽默滑稽演员,身上要有特殊的功夫,你要会表演、还要能创作、还要有幽默感,综合性很强。”弟弟刘全利说。为此,兄弟俩不断突破、超越自己。“我们的成功作品虽然很多,但总觉着还能再往前走,还需要再不断超越自己。”哥哥刘全和补充道。
“作品怎么满足观众的需求,怎么才能打动人、触及到内心深处。这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弟弟刘全利提到,“我们要创新,节目的表现手段不能单一,所以我们在作品中融入不少新元素,比如舞蹈、小品的表现手法。”
有人这样评价刘全和、刘全利兄弟的表演,“他们兄弟两人是在用肢体说相声。表演有情节、有内容、有矛盾、有故事、有人物。”
2009年,兄弟俩还举办过滑稽幽默专场演出“快乐人生”。明年,两个人计划还要举办个人专场。“目前,专场的节目正在准备中。明年的专场大约定在八九月份。其中有《照镜子》这样经典的作品展示,还有三分之二是新创作的作品。”弟弟刘全利介绍。
从艺多年来,兄弟两人还不忘深入基层老百姓中去。他们跟随“心连心”艺术团赴边疆、奔哨所,到处进行慰问演出。还参与中国文联举办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
勤奋、虚心,踏踏实实做事,这是刘全和、刘全利兄弟一路走来坚守的理念。“不管是事业的高峰,还是低谷,我们都在坚守,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掌握的这门艺术,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