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足迹

2015-11-19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党中华:从黑土地“唱”进京城
唱歌要唱大舞台
  ■她童年用12个琴键的小钢琴玩具弹出了歌 ■她冬天坐汽车从哈尔滨到北京寻梦 ■她刚来京住没窗户的地下室二层 ■她多次考艺术院校或参加大赛都未能如愿
  她出生在黑土地上的一座小城市。当她接触,并且热爱了歌唱事业后,便认为“唱歌要唱大舞台”。她自我感觉声乐知识浅薄,需要提高,便自费拜师、上艺校学习、进职业艺术学院深造,从冰天雪地的黑土地独创了京城。经历了十几个春夏秋冬,遭遇到无数个坎坎坷坷,巧遇了多位热心朋友,终于寻觅到事业的拐点,走进了国家级的专业文艺团体——中国武警文工团,开始攀登事业新的高峰。她就是中国武警文工团青年歌唱演员党中华。
  她壮着胆子到七台河歌舞团面试被录用
  第一次坐火车,父亲让她坐卧铺,自己坐硬座
  党中华出生在我国北部边陲小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父亲是铁路职工,母亲是音乐教师。党中华有母亲的音乐基因,从小跟着妈妈学唱歌,唱京剧。父亲看她有音乐细胞,给她买了一个只有12个琴键的玩具小钢琴。党中华的小手在小钢琴上乱弹,渐渐地她弹出了节奏。不久她哼着歌曲随手弹出了歌。党中华对记者说:“我唱着《小草》,手自然而然地就按在某个琴键上。我一边唱歌一边弹着小钢琴。”
  17岁的党中华初中毕业时,在电视里看到七台河歌舞团招歌唱演员的广告。母亲对党中华唱歌水平心里有谱,对她说:“你不妨去试试,兴许能够考上呢!”党中华大大咧咧地说:“试试就试试!”
  党中华壮着胆子来到七台河歌舞团面试。团长问党中华:“你会唱啥歌呀?”党中华回答:“我啥都会唱!”团长说:“你唱吧!”党中华清唱了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党中华回忆:“那时不知道唱歌的方法,用大白嗓子唱。”团长听完说:“你唱得挺好的,就是没有方法。你需要在专业上有提高,暂时不能参加演出。”党中华被歌舞团录用,进入编制。党中华被录用后,团长把她介绍给黑龙江省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女高音歌唱家梁岚,让党中华向梁岚学习唱歌方法和表演。团长告诉梁岚:“你只教党中华三个月,回到团里能登台演出就行了。” 
  1998年冬季的一天,党中华在父母陪同下,踏上了七台河去哈尔滨的列车。在火车上发生的事情令党中华至今难忘。父亲让党中华和母亲坐卧铺,而自己坐的是硬座。党中华流着眼泪对记者说:“那时,我只知道傻吃闷睡,不知道父亲坐硬座,这是妈妈后来告诉我的。”
  梁岚成为党中华的启蒙老师
  梁岚不收党中华的学费,她帮老师打扫卫生
  父亲把党中华和她母亲送到哈尔滨,安置到七台河驻哈尔滨铁路局办事处招待所后,便回了七台河。她母亲陪着党中华在哈尔滨,在招待所做临时工,挣生活费和党中华的学费,免交了房租钱。
  党中华来到梁岚老师家时有点紧张,梁岚老师便让党中华放松心情,对她说:“你唱首歌,我听听。”党中华看到老师亲切的面容,紧张的心情放松了。她唱了《小背篓》。“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头一回幽幽深山中尝呀野果哟/头一回清清溪水边洗呀小手哟/头一回赶场逛了山里的大世界……”这几个“头一回”正是党中华的写照。党中华“头一回”坐火车,“头一回”出七台河市,“头一回”到哈尔滨。
  梁老师听完后问党中华:“你还会唱什么歌?”党中华说:“我还会唱《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清粼粼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裳来到了河边……”梁老师听完党中华唱的两首歌说:“唱得还挺好,声音条件还不错。你跟我学吧!”
  梁老师答应教党中华唱歌。但党中华心里明白,家里生活困难,交学费有困难。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她把自己的困难跟梁老师说了。梁老师非常同情党中华,表示:“以后,你的学费不用交了。”她就主动帮助梁老师打扫家里的卫生,干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对梁老师的感激之情。
  党中华的感激之情还不止于此还表现在对父母身上。在家里那么困难的情况下,父亲还给党中华买了一个录音机,俗称“板砖”。上课时,党中华带着录音机,将上课时老师怎么教的,自己怎么学的都一一地录下来。回到住处,党中华反复地听。党中华对记者说:“我很珍惜在哈尔滨学习的三个月,体会到家里的不容易,父母的不容易。我挣钱后,一定要让父母享享福呀!”
  她为七台河电视台唱台歌《北大荒人的歌》
  她毅然辞掉歌舞团工作到省艺校学习
  党中华学习回来之后,向团长作了“汇报演出”。团长听了党中华唱的歌后说:“唱得还不错。”这样,党中华正式参与了歌舞团的演出。党中华的歌声唱响了七台河市。她在七台河市也小有名声了。有一天深夜,“咣!咣!”有人敲党中华家的院门。母亲隔着院门问:“你是谁呀?”外面的人说:“我是七台河电视台的文艺部主任,找中华有事。”母亲让他进院。文艺部主任对党中华说:“我开着车急忙找你,是想让你赶紧给我们唱台歌。”党中华说:“行呀!”她趁着夜色随着文艺部主任赶到电视台,录制了七台河电视台台歌《北大荒人的歌》。“第一眼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进心底/站在草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
  七台河电视台每天都在播放党中华唱的《北大荒人的歌》。她在七台河可谓家喻户晓。可党中华深知自己唱歌的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她向启蒙老师梁岚打电话表示:“不学习永远停滞不前。我还想上学,丰富自己。”她不忍心跟团长说上学的事情,她知道,团长跟父亲是朋友,私下关系很好。她又是团里重点培养的对象。最终,还是跟团长说了。团长说:“你要走就别回来,工作就没有了。”经过一番抉择,党中华决定,到外面学习深造。
  她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庆典演出活动,积攒学费
  她在艺校“三点一线”——琴房、寝室、食堂
  时隔两年,党中华再次踏上哈尔滨,踏进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参加艺校专业考试。考试时,她演唱的是《走进春天》。结果她以专业考试第一名的身份进入了艺校的课堂。上了艺校之后,困扰党中华的仍然是学费、住宿费。她说:“全班有40多名学生,我是班里最困难的学生。第一年的学费、住宿费六七千块钱是父母借的,第二、第三年我就自己挣钱交学费、住宿费了。”党中华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婚宴、生日宴、剪彩等活动,积攒每学年的学费、住宿费。艺校三年,同学们总结党中华的行踪是“三点一线”——琴房、寝室、食堂。“只要找党中华,就到这仨地方,准能找到她。”在琴房,党中华对钢琴更是爱不释手。她对记者说:“从小时候我学过电子琴,有电子琴的基础,没有钢琴的基础。与钢琴不一样,电子琴有自动和弦,钢琴没有。将来你要唱歌,唱民歌,要练声,必须学会弹钢琴。在歌舞团时见过钢琴,不会弹,只让老师弹伴奏。到艺校后,同学们都会弹钢琴,我也要会弹钢琴。所以,我整天泡在琴房里。”正是青春期的女孩子都爱打扮,买时装。党中华对这些无暇顾及。她说:“我吃饭时很节俭,平时只买一个菜。我平时不逛街,也不爱化妆!有的同学穿的是高档羽绒服,我只能到哈尔滨的一个地下商场花100元买了一件羽绒服。穿在我身上还挺好看,穿着暖和就行了。”
  1000元独闯京城,在山东卫视给杭天琪当“托儿”
  先后考军艺中国音乐学院都止步在三试
  转眼三年,党中华的艺校学习、生活结束了。面临着就业问题。父母的意见是想让党中华回到老家,不能在外面漂泊了。此时,党中华把目光投向了京城,她似乎看到了自己大展宏图的地方是京城,自己未来的事业在京城。
  2003年冬天,党中华这只“大雁”怀揣着1000元,在北京无亲无故的情况下,单枪匹马坐大客车从哈尔滨“飞向”北京,“飞向”梦开始的地方。在车上,半夜时分,党中华的美梦被冻醒了。她把司机的军大衣盖在腿上了,熬过了10多个小时。
  汽车停在了北京的八王坟长途汽车站。其他乘客都走了,只剩下党中华孤零零地站在停车场。这是她第一次来到北京,这个她梦开始的地方。“我到北京举目无亲,只有靠自己闯一片天地了。”党中华说。她先在八王坟附近找到一个住处,算是有落脚之地了。“这是一间两层地下室,我住第二层,看不见天,没有窗户。”党中华描述着当时的住处。有了住处后,她开始四处打听哪里有演出的场所。党中华说:“我这人有一个最好的习惯,逢人便称呼为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只要有舞台的地方我就去,先挣一百元、二百元,能够把嘴填饱就行了。”党中华找到了演出的场所开始唱歌挣钱。逐渐地她的各种演出活动增多了,认识的朋友也很多了。这些朋友都认为,这女孩不错,很有上进心。朋友也给党中华介绍参加一些活动,告诉她某某文艺团体正在招生。党中华也到处应聘。
  2004年年底的一天,党中华到中国煤矿文工团应聘。她没有考上,很失落地走在文工团大楼的走廊里。正巧遇到了文工团说唱团副团长张晓华。张晓华用浓厚的京腔问党中华:“你到这里来干什么的?”党中华回答:“我来考试的。”他说:“你给我唱唱!”党中华给他唱了一首歌。他听完说:“唱得不错。”党中华说:“老师,您给我留个电话吧!”她与张晓华互留了电话。
  有一天,张晓华给党中华打电话,告诉她,山东卫视有一个栏目叫《今夜星光灿烂》。这个栏目要给杭天琪做一期节目。在节目中间有一个互动环节,需要观众跟着互动,你愿意不愿意参加。党中华一听说是跟自己的偶像杭天琪同台演出,马上表示:愿意!于是,党中华参加了这期节目录制。党中华回忆着那天的情景:杭天琪在台上问台下的观众“谁会唱《永远是朋友》?”观众纷纷欢叫着“我会唱!”党中华夹杂在观众当中,也叫喊着“我会唱!”杭天琪看着观众,选择了党中华。党中华与杭天琪同台演唱了《永远是朋友》。之后,她们俩真的成为了永远的朋友。党中华告诉记者:“前几天,我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时,还看到了杭天琪。她跟我打招呼,‘中华,别来无恙呀!’” 
  这期节目做完后,党中华多次与张晓华接触。她在与张晓华的聊天中,表达了自己心中的一个愿望,就是考军艺。党中华对记者说:“因为我爸当过兵,所以我从小就想当兵。只要考上军艺就能穿军装。”张晓华说:“考军艺,我给你找孟玲呀!”党中华听到孟玲,非常惊讶,这是一位能够培养明星的老师。“太好了,那是大腕儿呀!”党中华高兴地说。
  那是炎热夏季的一天,张晓华开着车带着党中华来到孟玲老师的琴房。党中华给孟老师唱了《送给妈妈的茉莉花》。孟老师听完说:“唱得还可以,乐感也有,嗓子也不错。想学吗?”党中华高兴地说:“想学!”孟老师收下了党中华。
  2005年,党中华先后参加了军艺和中国音乐学院的考试,抽签的考号都是67号,选唱的歌曲都是《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党中华在考试之前,孟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和《送给妈妈的茉莉花》。党中华把孟老师的辅导词都写在自己的歌本上。考试结果是,党中华先后进入了二试,到三试时落选。党中华对记者说:“进入这两所大学只是我的梦想。我知道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继续学习深造。”
  党中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梁岚老师。梁老师劝党中华:“回到艺校读大专吧!”2005年,党中华再次踏进已经更名为黑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的大门,以专业考试第一名的身份,进入声乐系,又学习了两年。
  两年之后,党中华又面临着择业问题。是回七台河,还是去北京继续寻梦之旅?她选择了去北京。梁老师对她说:“到北京可是苦呀!”党中华坚定地说:“再苦,我也要忍。”
  任《红歌会》北京地区工作人员
  近水楼台不得月,两次参赛都落选
  回到北京后,经一位女朋友介绍,党中华认识了海政文工团的周发猛。当时,他主要负责江西卫视《红歌会》北京地区选拔赛。党中华来到这个选拔赛办公室,主要工作是每天接《红歌会》的报名电话。除了接电话,周发猛接待朋友时,党中华还给来客沏茶倒水。有时,周发猛外出演出,党中华也跟着一起去,又当演员,又当工作人员。党中华调侃地对记者说:“台前幕后都有我的身影。”
  党中华看着别人报名《红歌会》,自己也心里直发痒,决定报名参加《红歌会》北京地区选拔赛,可她第一次参加选拔赛就落选了。她不服气,“有的人比我唱得还差,怎么就能上去呢?”她又一次参加选拔赛时信心满满,演唱的是《玛依拉变奏曲》。党中华对自己的演唱发挥很满意,心想,这次肯定能够到江西演唱了。没想到,她还是落选了。“我比第一名唱得都好,为什么我落选了。”党中华一气之下,没有给周发猛打招呼便辞职回了七台河。周发猛给党中华打电话,她不接。周发猛给党中华的母亲打电话:“这不是我的想法,中华唱得是好,老师也知道,但是,我做不了主。您帮助劝劝中华。”在母亲的劝导下,党中华与周发猛“失联”了三个月后,给周发猛打电话。党中华告诉了记者当时她的心情:“在这里干了两年挺辛苦的。天天给别人忙活比赛,给别人做嫁衣,我上不了舞台,心里难受呀!有一天,我终于想通了。真的到了江西,竞争力会更强。第一轮就被淘汰,会受更大打击,更受刺激,这是老师在保护我呀!”
  她意外考上武警文工团
  第一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演出
  2012年7月底的一天,党中华在武警文工团的一位朋友告诉她:“武警文工团在招生,你来试试。”党中华几次考试,几次落选,已经心灰意冷,本不想考试。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了武警文工团考场。在考场一打听,考试的人基本上都是军艺、中国音乐学院的大本学历,一个个虎视眈眈。她一个大专生怎么能够比得过他们。党中华也豁出去了,“爱谁谁吧,反正也考不上,我来唱唱得了。”党中华向记者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从她的准备工作也可以看出她的这个想法。她没带歌谱,选唱的是《玛依拉变奏曲》,只能让钢琴老师伴奏。唱完这首歌曲之后,党中华兴趣大发,又清唱了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只盼着深山出太阳》。唱完之后,考官们让党中华回家等消息。党中华经常听到“等消息”的评语,往往最后杳无音信。
  一个月后的一天,武警文工团一位负责人给党中华打电话:“明天,你准备照片、身份证复印件、户口本儿到团里报到。”党中华始料未及,潸然泪下。“一个大肉包砸到自己的脚面上,难以置信!”党中华激动地说。党中华的梦从这里开始了。
  2013年党中华随武警文工团参加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迎风飘扬的旗”音乐会,第一次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2014年又在国家大剧院参加“新春音乐会”。
  从2003年冬天“南飞”到北京至今,党中华已经在北京度过了12个年头。在这12年里,她认识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帮助她实现了自己的许多个“第一”。2013年9月25日,楚博霖文化传媒的禇柏林等朋友在朝阳门街道四层小剧场,给她举办了第一场个人独唱音乐会。2015年1月14日,她又在北京星光大道演播厅举办独唱音乐会。她充满感情地对记者说:“我需要感激的人太多,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妹妹。她也有歌唱的天赋,但是,她为了我,舍弃了唱歌,一心帮助我追求着事业的梦想。”
  □本报记者 阎义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