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文苑雅舍

2015-11-07 作者: 来源:

  挥之不去的心结
  □刘晓川
  三十五年前,我们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中文系80级的同学们,入学后方知,是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西配殿里上课。不管怎么说,能在古代皇帝的太庙里上学,我们都是很神气的。后来,《北京日报》的一篇报道,称我们在太庙里读大学的学生们是“紫禁城里的大学生”。第一天上课前,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自由选择座位。
  我在教室内的中间部位挑了一个课桌,坐下了。慢慢的,我和座位前后左右的同学熟悉了。记得我的旁边是张尚强,前边是原亦明和女同学李欣,我的后边是刘水生和女同学于红。这样的课桌排位以后就相对固定下来。
  我是骑车上下学的。我发现,女同学李欣有时也骑自行车,而且回家的方向和路径跟我完全一样。于是,我们很自然地骑车同行了。她家住缸瓦市那边的兵马司胡同里,我家是在离她家不远的十八半截胡同里的南千章胡同,所以骑车正好是一路。她说平时坐车,因单位离家很远,偶尔或是我们在上晚课时才骑车。李欣是那种很有现代感也很健谈的女同学,跟她说话我觉得很有趣。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我们聊天的内容多是国事、家事、理想、人生等多元话题。我们一路上说说笑笑,骑车的路程并不觉得远,也不觉得累。有时学校上晚课,下课时已经很晚了。于是在昏暗的路灯下,我自觉地陪她在黑影幢幢的胡同里骑车,一直送她到家门口,告别之后我才掉头钻进更加黑暗的小胡同。
  后来,毕业了,各奔东西,很多同学也奔赴了新的工作岗位,联系很少了。
  我那时调到《北京日报》文艺部工作。记不清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还是九十年代初,一天我正在崇文区文化馆干事,忽然接到我们单位领导传呼我的BP机,要我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取一件东西。我骑上车就循着二环路往西疾行。
  待我骑到长椿街十字路口的东边时,我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李欣。她站在十字路口自行车道的尽头,眼睛好像在看着远方。我下意识地捏了一下车闸,可是她好像并没有理我,还是注视着远方。我因惦记着去办事,就松开车闸往前继续骑了下去。一路骑一路想,李欣是在等人吗?她是在等谁?是在等一个我不认识的人。也许……她是坐车时,从公交车上看到了我,然后特意下车跑到那个地方,想跟我说几句话,可是她矜持的性格使她不愿意开口。那么说,她是在等我吗?想到这儿时,我一下子惊出一身冷汗,是我不对了,是我失礼了,是我用那个狗屁重要事情,掩饰自己没有停下车与老同学相见的理由?
  我急忙掉头在便道上往回骑。掉头的地方好像快到中央音乐学院了。我哈下腰,铆足劲骑着,一边骑一边想,李欣你可别走啊,我好像都听到你说的话了:嗨!刘晓川,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你了,毕业这么多年你好吗?于是我就会连珠炮似的对李欣说,是啊是啊挺好的,还记得咱俩骑车同行吗?你现在在哪儿还在原单位吗?你好吗?
  我飞也似的骑到了长椿街十字路口自行车道的尽头。李欣已经不在了。我到处寻看,希冀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看到她,可是哪儿都没有。我用手背擦了一把汗,懊悔的心绪一下子涌了上来。都赖我啊,让我错失了同学!
  ……
  往事如烟,物是人非。后来我家搬到德胜门外,又搬到现在的西客站南路。我后来不知听谁说,李欣出国了,去了哪个国家不详。许多年以后,我路遇李欣而又失之交臂的往事却每每忆起,让我自责,让我羞愧,以至后来上下班多次路过长椿街路口,总会下意识地看看那李欣曾经站立过的地方,也不知她现在哪里。这成为我挥之不去的心结。
  记忆总是美好的,因为杂揉了我的情感。三十五年前,很多为人处事现在回过头看,是那么不尽如人意,因为那时我们还年轻。
 
  黄金屋
  □岳涛俊
  浪漫金秋,碧空万里,晚霞的余晖,染红了日落的天际。恋恋不舍的余晖,渐渐地转向西半球。
  怀有梦想的伙伴,不顾一天的劳累,胸揣远大抱负,披星戴月,踏上听课的路程,踏上时代的快车道。
  人的一生,要靠勤奋,要有理想;有梦想,才有目标;有梦想,才有未来。收获来自于勤奋,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世界上任何事业,都要有人去做;世界上再高的巅峰,有人选择退缩;而有人不畏险阻而去攀登!我想,这就是勇气,这就是目标,这就是方向。
  人生似如大海,蔚蓝浩瀚的海洋,会有汹涌的浪潮。但有人失去挑战的信念;而有人勇敢去选择搏击;有追求远大理想的人,一定会乘风破浪,扬帆启航,达到心怀梦想的彼岸。
  人生似如蓝天,有的人选择享受阳光的安逸温暖,碌碌无为;有的人坚韧去选择搏击湛蓝的天空,哪怕狂风暴雨,哪怕乌云密布,心怀梦想的人,他会驾起理想的飞船,翱翔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我想这就是选择,这就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人的一生是暂短的,光阴如梭,日月轮回。失去的昨天,无法挽回;今天的宝贵光阴,且贵且珍惜;明天就在前进的路上。不同人生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梦想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努力则有不同的价值。“天道酬勤”是最好的天平。我想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价值所在。
  伙伴们,上课的铃声,已铛铛响起,我们正在前进的路上。让我们共同携手,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朋友们,奋斗吧,未来的“聚宝盆”属于你们!
 
  中秋的味道
  □谢 新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童年记忆里的中秋节最香最甜、最有味道。
  六十年代的中秋节,我和弟妹们穿新衣、吃美食,奶奶把平时攒下的零食和水果全都端了上来。待圆圆的月儿升起,奶奶才隆重地端上那盘圆圆的月饼。吃月饼,看月亮,把中秋节的气氛推向高潮。又大又亮的月亮下,我们不懂得欣赏,只会在晚风的轻拂中,听着奶奶讲关于蟾宫折桂,嫦娥吴刚的故事,在奶奶的怀抱里香甜地睡去,中秋的味道是甜蜜的。
  七八十年代过中秋,我们已成长为年轻的工人、农民。过中秋虽不再像儿时那样虔诚那样雀跃,但她仍然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因为我们可以盘点心中那来之不易、沉甸甸的收获。
  九十年代我已经做了母亲,有了家住外地的公公、婆婆。中秋节前夕,散落在天南海北的一家人都会拼命地奔向故乡。在回乡的车上人挤得前心贴后心,可心里是踏实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在月亮升起之初,赶到二老的面前。
  如今的中秋有着更丰富的内容:旅游出行、休闲购物、走亲访友、朋友欢聚……对于九零后的女儿,哈根达斯冰淇淋月饼已经没有诱惑。她在寻找新的口味, 她热衷在“中秋”大减价的浪潮中购物、忙着计划出国旅游。而年近花甲的我,拎着一盒象征团圆的月饼带着老公和女儿,走近父母和亲人期盼的目光里,投入到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的怀抱中。和家人聊聊天、叙叙旧,安安心心地吃顿团圆饭,这样简单质朴的幸福便是永久的中秋情结,那中秋的味道温馨无比。
  时光流逝,物是人非,那些曾经鲜明的片段在岁月的冲刷下渐渐褪色,可过往中秋的味道竟还是那样历久弥新,她穿越层层叠叠的回忆,抵达那一个旧日美好的瞬间。也正因此,每个中秋的到来,我们都能重温那曾经拥有的味道,中秋的味道…… 
 
岁月的种子
 
□赵德印
 
凉爽秋风的谜底
融合时光的记忆
漂泊山谷  漂泊山脊
让燕山的藤蔓攀援交织
将岁月的种子拾起
 
云蒸霞蔚  周而复始
每天都在记录往事
将光阴刻痕印记
让春夏秋冬的日子
和爱一起甜蜜
 
饮一杯牵手果汁
让激情的心扉再次活跃
掬起前人珍藏的种子
连同我诗的文字
一并花落的土地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