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雅舍
2015-10-24
作者:
来源:
铭记在心的纪念
□ 何 杲
金色的九月,秋高气爽,
辽阔的大地上飘荡着稻谷的芳
香。
金色的九月,明月当空,
朋友们举杯痛饮,欢聚一堂。
共庆祖国66岁生日,
畅谈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公园里孩子们欢呼雀跃,
小区里老人们绿荫下歇息纳凉。
国家从没有过的太平盛世,
民族大家庭一派和谐吉祥。
但是我们没有忘记,
70年前硝烟弥漫的战场,
铁蹄践踏我们神圣的土地,
民族遭灾难,国土被沦丧。
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
用血肉之躯,与敌人展开顽强的
较量。
山沟里的孩子王二小,
诱敌进入埋伏圈,鲜血染红了山
岗。
小兵张嘎机智勇敢斗敌顽,
为几代儿童树立了英雄的榜样。
爱国将领佟麟阁、赵登禹,
精忠报国,壮志未酬战死在沙
场。
抗日联军杨靖宇、赵尚志,
鲜血洒在长白山,黑龙江。
“雁翎队”、“回民支队”、
节振国、李向阳……
打得鬼子闻风丧胆,
神话般的故事传遍四方。
我们的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
柱,
新四军、八路军是坚持抗战的中
坚力量,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
终于把日寇赶出了国土海疆,
反法西斯的历史谱写出,
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
今天,有人要歪曲历史,否认侵
略,
妄图把战后的国际秩序改弦更
张,
洗刷了民族耻辱的中国人民绝不
答应,
捍卫民族尊严,反对侵略是我们
的一贯主张。
让我们跟着伟大的党,
牢筑保卫和平的屏障,
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人民的幸福生活才有希望。
亲爱的同胞们,
在举杯庆祝胜利的时刻,
不忘历史,面向未来,
要永远铭记在自己的心上!
离亭燕
秋日农家
□ 崔惠斌
风送锦秋如画,村野碧天潇洒。
不尽物华丰硕硕,丽影辉光高射。
闹喜乐乡间,涌进花墙农舍。
门上彩灯张挂,庭院住房精雅。
正午请邀醇酎里,醉得老翁闲话。
舌短步蹒跚,送别夕阳西下。
美好瞬间是来自心灵的一次震颤
——写在顾希功摄影集付梓之际
□ 乔 健
我和希功是二十多年的朋友,他在企业搞宣传,我在报社当编辑,彼此往来从未间断。前些日子,他给我打电话,说要出本摄影集,嘱我写一篇序,我说我对摄影一窍不通,怎么写?他说,随便你怎么写,最起码你还了解我这个人吧?我说那好,我试试。
希功很早就喜欢摄影。
上高中时,有一年学校组织去颐和园制做国庆游园沙盘,做完了,有同学觉得这件事情很有纪念意义,就找来相机拍照留念。那时的相机是黑白胶卷,比起现在的数码相机要差很远,但尽管这样,照片洗出来之后仍然让他大吃一惊,他没想到图片中的景色会是那么美,那些每天都见面的同学在照片里的表情竟是那样的生动。
也就是在那时,希功喜欢上了摄影。
喜欢摄影就喜欢相机。那时候,希功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架自己的照相机,但在那个年代,一架照相机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拥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每次外出拍片,他不是租个机子就是让哥哥帮他借。直到参加工作几年之后,他的这一愿望才得以实现。那一年,他花了2000多元钱买了一架凤凰135相机。当时那个高兴劲儿啊,简直无以言表。一有空闲抄起相机就出去拍照,那两年,北京的街景,公园,胡同,名胜,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拍的东西多了,问题也就多了,有好几次他发现洗出来的片子不是白了就是黑了,而且在取景上也不尽如人意。
希功这时才意识到,要想拍好照片光凭着热情不行,还要学习,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只有在一定理论知识上的拍摄,才能克服那些不足。于是他买来一堆有关摄影的书籍,一头扎了进去……
这期间,希功除了读书,还经常参观各种类型的摄影展,那些优秀摄影作品常常让他流连忘返,看着那些的作品,他一遍遍反复揣摩……渐渐地他的眼前有了以前不曾有过的画面,那画面开始时还有些模糊,有些飘忽不定,仿佛雾里看花,也像水中望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画面最终慢慢清晰起来,有人告诉希功,这叫豁然开朗。
但豁然开朗的希功对此并不满足,他心里清楚,只有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拍出真正的优秀作品。这期间他对光影的交错,艺术与实践的结合,以及画面和诗性的融会贯通都作了深入的思考。
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一定理论做基础的希功再次端起相机时,忽然有了一种使命感,他觉得手中的相机沉甸甸的……
希功在公路系统工作,前些年,我国公路建设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作为一名公路系统的宣传干部,希功觉得自己有责任用镜头记录下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工作中,希功经常要下工地、走基层,无论走到哪儿,他都要背上自己的相机,把那些让他心动的瞬间拍下来……有一年,单位要出一本画册,急需一张反映111国道的照片,领导要求,照片要照出111国道的气势,既要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同时,还要映照出祖国山川的秀美,二者缺一不可。时间紧任务重,许多人望而却步,觉得这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不料,年逾五十的希功却把任务揽了下来。他和一名同事当天就驱车来到了111国道,他们拿着木棍,一边清理眼前的荆棘,一边寻找拍摄位置,直到爬上山顶才找到了最佳拍摄地点,最终,他们圆满完成了任务。希功后来说,那张照片当时确实满足了领导的要求,但用今天的眼光看,还存在着很多瑕疵,不过那次拍摄也让他第一次尝到了创作的艰辛和快乐,使他悟出了一件优秀摄影作品的背后必定有汗水的浇灌以及无数失败影像积累的道理。
希功这些年又拍了不少照片,也获得了不少摄影奖项,但他并不满足,他觉得那些东西都如过眼烟云,过去就过去了,不值一提,他所要追求的永远是下一个美好瞬间,而那美好瞬间则来自于他心灵的一次次震颤。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