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文苑雅舍

2015-08-15 作者: 来源:

老  枪(外一首)
□阿勇
 
曾经紧紧握在祖辈的手中
此刻,静静躺在纪念馆里
身边集结着烽火连天的岁月
我说不出枪名,有些惭愧
仿佛自己是个忘恩负义的人
 
血泪的锈迹,炮火的焦痕
有资格讲述七十年前的悲壮
老枪与粮袋中金黄的小米
携手系着红绸的大刀、长矛
挽成一组上阵杀敌的兄弟
 
穿越生死的不仅仅是英勇
更有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从那时起,先辈们就用热血
扼住了流向今天的苦难
为子孙拼下一座锦绣江山
 
枪口处淡淡青烟早已飘散
安静的如一柄老人的手杖
我想,老枪正在沉默中坚守
为了和平,它会再一次跃起
惊雷烈火,血脉贲张……
 
      子弹壳
       
握在掌心的不是一件艺术品
尽管光滑精致,小巧玲珑
七十年,纯铜的质感早已冷却
暖着的,是我今天的手温
 
把子弹猛烈推出去
用生命捍卫民族尊严
祖国天地壮美江山锦绣
每棵草木都容不得践踏
也许击中的是侵略者,也许
击碎的是风雨如磐的夜色
倘若穿透硝烟射入大地
我愿它化作一颗正义的种子
 
时光不空,填满峥嵘
远去的苦难裹紧艰辛的岁月
我希望它在记忆里生锈
给战争箍一道和平的力量
也愿意用祈福将它擦亮
向长鸣的警钟学习,至少
敲响一粒清醒的音符
 
一只鸽哨,一节橄榄枝
放在嘴边吹出美妙笛声
其实,我最想把它熔化
铸一枚金色的劳动奖章……
 
马栏的黄栌
□高丽敏
 
  抗日战争中,门头沟区的斋堂川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和摇篮。创建于1939年2月的挺进军,曾经在这里与日寇浴血奋战。1939年10月,满山红叶的时候挺进军司令部迁至马栏村,马栏成为平西抗战的一个历史标志。1997年,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就在当年遗址上建成,萧克等将军曾为陈列馆剪彩。
 
  掀开的昨天是深藏在记忆中的
  红色
  1939年的10月马栏是盛开的黄栌
  岁月之河在老八区的山岗推出
  波澜
  脚步问询黄栌从历史中飘来的
  红叶
  曾经的枪林弹雨还在远方滂沱
过往的云朵载着记忆悄然诉说
150句六字韵文布告墨迹未干
黄栌把抗战的决心染成鲜血的
颜色
挺进军的豪情让山川温暖
红叶烧疼了马栏的昨天
铅笔随睿智在军用地图上信步
敌寇的末日正被将军运筹帷幄
鲜血一样的颜色鲜血一样燃烧
黄栌把军民士气举成猎猎的战旗
76年前的军歌穿越76年后的山岳
民族精神在血管里流淌坚贞不屈
的血液
前方捷报子弟兵歼灭敌寇的消息
黄栌在历史的册页留下鲜红的
一笔
山脉挽着山脉一次次沸腾
河流注入河流一次次觉醒
战争让我们探寻血雨腥风浇铸的
足迹
和平给我们玫瑰的娇艳和屋宇的
静谧
黄栌见证冲锋号的绸带硝烟中的
美丽
芬芳一路鸟鸣点亮多彩的生命
就让黄栌渲染马栏军民鱼水般
情义
十月的黄栌再次点燃山川照亮
河流
晨曦里浴血拼杀身影依然清晰
时间之外《挺进报》的清香扑面
而来
再次相逢默念将军出紫荆关的
诗句
挺进军啊你是黄栌最深最红的
记忆
 
静静的湖面上
闪动着粼光
□张文睿
 
静静的湖面上闪动着粼光
有一只小船在清波里荡漾
一对年迈的老夫妻在船上
背着夕阳悠然的划动双桨
 
岸边的劲草在清风中起舞
草丛上滚动着梧桐叶金黄
远山外传来了隐隐的钟声
那钟声带走了多少好时光
 
在老人刻满皱纹的额头上
深藏着爱恋也深藏着忧伤
看晚风中颤动的银丝白发
度过了多少风雨多少沧桑
 
静静的湖面上闪动着粼光
有一只小船在清波里荡漾
一对年迈的老夫妻在船上
背着夕阳悠然的划动双桨……
 
  惊心坡儿起
  □高文瑞
  动车没小事。
  这是学车时师傅常说的一句话。所以每次开车前总是学着师傅的样子,看看车胎,擦亮三个反光镜……诸如此类的事做了不少。其实说心里话,只是学个样子。真正理解里边的含义,还是上路以后。
  第一次练习上远路,心里有点发毛,叫上一个老师傅陪我。时间选在中午,这个时间段车少,路况也就简单。路线选择了门头沟——军庄——颐和园的那条线。这样,二环、三环,分道路、混合路都经过了,而且行车时间的长短也适中。
  一路开去,还真是顺利。升降挡、油离配合、并线、超车时机都得到了老师傅的认可。开始,老师傅总是把手放在手刹上,以备不测;后来,渐渐把手放在了胸前,话也多了起来。他说,聊天、听音乐不是要转移注意力,而是缓解神经疲劳。
  就这样,拐过门头沟,直奔军庄。路已变成混合路。路面不宽,两旁种满了树木。路上很安静,并没什么车。我开得很是得意。刚拐过一个弯,前面是个小上坡。我说:在这再练练“坡儿起”吧。老师傅犹豫了一下。我说:大中午的,路上又没车,您就看我来一个吧,只一个。老师傅不情愿地点了一下头。
  我把车停下,摘了挡,拉上手刹。然后,挂上一挡,给油,松手刹。离合抬得太快,熄了火。唉,本想在老师傅面前露一手,反而露一怯,栽了。我连忙打着火,从头再来……就在我要给油的那一瞬间,只听得后面一声刺耳的高音喇叭响,接着就是尖厉的刹车声。我感觉后面一片黑乎乎的东西向我们压了过来。我一急,猛踩了一脚油门儿,一松手刹,车一下蹿了出去。再看后面,一辆大卡车斜停在路边。
  我出了一身冷汗。老师傅也有点后怕地说:再不能在路上停车了,出了事,责任全是咱的。我说:都怪我,非要在路上练“坡儿起”。老师傅说:我也是一时大意,只觉得这种路上中午没什么车,停一下就走了。这要是在高速路上就麻烦了,速度一快,从远处根本就看不出你的车是开是停,总以为是在开着,等知道车是停着,为时已晚,只好往外愣“掰”,后面要是有车,肯定出大事。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呦……
  过了颐和园,车多了,路况复杂了。又经过了不少的路口、红绿灯,一路上开开停停倒也平淡,只是那“坡儿起”的瞬间,深深留在记忆里。我似乎一下领会了师傅们多年积累的那些“警句”。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