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足迹

2015-08-08 作者: 来源:

  王永:“明星劳模”放大社会正能量
  □本报记者 余翠平/文  周世杰/摄
  身兼十几个社会职务的北京市劳模王永,刚刚还在电影《顺风车》中出演男一号,如今又投入到了中国品牌节的筹备当中。他的工作强度是一般人的两倍以上,但王永说,他最关注的还是两件事——让“顺风车”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让“民族品牌”昂首走向世界。执着于公益事业的王永说:我想让社会了解,劳模也完全可以时尚化、互联网化。
  星星之火:
  一个人的公益,17年的顺风车拉人上万
  就在前不久,王永17年坚持做顺风车的事迹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其本人担纲电影男主角,被搬上了银幕。公益题材电影《顺风车》虽然没有超级大咖主演、没有大制作,但6月5日在全国公映后,马上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刚到剧组时,导演为了鼓励王永,称赞他“比徐峥帅”。虽然没有学过表演,但他在拍戏时却是最放松的一个。王永调侃道:“这是无知者无畏,用生命在演戏。”影片中被泼可乐、遭白眼、被砍刀男威胁等情节正是他多年开顺风车真实经历的写照——
  从1998年开始,每天早晨,家住回龙观、那会儿还不是标准光头造型的王永都会开着自己的红旗轿车来到附近的公交站,向排队等待公交车的人群喊道:“我去马甸、双安,顺路的免费捎一下!” 后来,红旗变成了本田、奥迪,最后变成了奔驰。车在不断的换,王永开顺风车的热情却一点也没有减弱。
  王永告诉记者,他萌生邀请别人搭顺风车的想法源于一件小事:一个春夏之交的雨夜,王永开车去看望老乡,发现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没打伞在雨中行走,过往的车辆溅了她一身水,王永马上打开车门,把老太太送回了家。老太太的儿女对他感激不尽,又是端茶,又是倒水,完全把王永当成了“救命恩人”。“你知道吗,就是你本来觉得很小的一件事,但别人那么热忱的感谢,让你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便从此决定坚持做下去。”
  彼时的王永,从湖南邵阳老家到北京发展不到两年,幸运的他拥有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和小汽车。他发现,北京虽然很大很繁华,但每个人都步履匆匆,人与人之间缺少温情与交流。这种人际关系的淡漠让他格外怀念年少时在乡下的生活:一台手扶拖拉机从路上驶过,总会有认识不认识的乡亲坐上去,搭一程免费的顺风车,大家有说有笑,洒落一路的欢声笑语。
  “欢迎别人搭顺风车,在我的潜意识里,是根深蒂固的习惯,是一种很美好的行为方式,在那种状态下,既为别人提供了方便,自己又收获了温情和快乐。”
  一个雪天,王永见一家三口在等车,女儿冻得直打哆嗦,他开车过去表示可以捎他们一程。父亲和女儿想上车,却被母亲拦住:“现在是什么社会,怎么能随便上陌生人的车?”她的话把王永说急了,王永便下车说道:“我自己出车出油钱送你们,您说我图什么?大姐,您今天不上车,我就不走了!”三人听了他的话后才决定上了车,那位女士连连向王永表示歉意。好事虽然做成了,但王永心里却别扭了好久。
  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是两颗心的距离,王永无数次想过放弃顺风车行动,却又无数次坚持了下来。他相信只要用一颗赤诚坦荡的心去对待别人,就一定能驱离陌生人之间的生疏感。
  一天晚上,一位中年妇女在回龙观抱着孩子在路边拦车,孩子满头是血,一辆辆车从他们身边飞奔而过,没有一辆停下来。这时王永刚好去公司加班,他毫不犹豫地捎上他们直奔医院。到医院后,王永为孩子支付了2000元的医药费后悄悄离开了。过了几天,王永在同一地点看到了这位中年妇女,她身边竖着一块纸牌,写着“好心人,你在哪里?”王永走过去,中年妇女却没有认出他,本以为能被一眼认出的王永有点失落,但他还是没有告诉她那个人就是自己,只是对她说:“大姐,你不必等了,别人既然愿意帮你,就不会图回报的。”
  17年来,王永顺风搭载的路人早已超过万人,从最开始遭遇白眼和误解,后来渐渐获得人们的理解和认同,到现在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任和感谢。
  “顺风车最大的阻力在于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王永回忆说,“刚开始的时候别人不相信,觉得你很奇怪,然后慢慢的两次、三次、五次、十次,就会觉得这个人看起来比较靠谱。”
  随着媒体的报道,王永“剃着光头、开着奔驰车顺风载人”的好人形象被树立了起来。此后,王永开顺风车坚持至今。
  17年的坚持,在被质疑、被白眼、被冷漠击中时,还有一股潜在的阳光的力量温暖着王永。一次,王永正开着车,突然一辆车从后面追了上来别住他的车,开车的小伙子摇下车窗跟他打个招呼:“嗨,王永!”王永有些纳闷:“你是谁呀?”小伙子说:“我坐过你的顺风车,现在我也买车啦,旁边这位就是我搭的顺风客!”
  温暖与感动充盈在王永心间,他载过的人正在成为他的效仿者,没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了!
  “要是顺风车能制度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就更好了。”王永萌生了让顺风车普及化的念头。
  燎原之势:
  超50个城市的数十万车主参与了“顺风车”
  从1998年到现在,王永开顺风车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王永笑称,大概有100万人拒绝过他,至少有10万人给过他白眼,至少有2万人说过他是神经病,但至少也有一万人坐过他的顺风车。
  王永期盼有更多的人加入顺风车的队伍。欧美已有很多成熟的顺风车社团,但在中国,这方面几乎还是空白。
  王永了解到,每天行驶在大街小巷的小汽车,其实很多车里只坐了一两个人,如果80%以上的个人驾驶私车能够捎上一两个人,不仅城市的交通状况会好很多,而且还节能环保。
  从2008年起,他开始整合各方力量打造“顺风车”的公益品牌。2012年1月中旬,春节即将来临,王永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人脉资源,联合郎永淳、赵普、陈伟鸿、邓飞等名人在微博上发起“春节回家顺风车”活动,提出的口号表达着他们最简单、最朴素的心愿:“让你身边的空座,成为他人回家的希望!以这种方式尽量多帮助一些在外拼搏的异乡人回家团聚过年。”活动在微博上反响热烈,不少车主加入进来,愿意奉献一份爱心,更多买不到车票的异乡人看到了回家的希望。这样的一组数据总是让他心头闪烁着温暖与惊喜:从2012年1月10日开始至2月10日结束,活动成功为1100人找到回家过年的顺风车。
  2013年1月,王永发起成立“顺风车公益基金”,他担任主任委员,中国的顺风车活动有了属于自己的组织。“春节回家顺风车”活动2013年在春运期间成功帮助9678人免费回家或返城,2014年这个数字达到25755名。而从2月1日开始至3月5日结束, 2015“春节回家顺风车公益活动”累计关注人数超过553万,成功报名159872人,帮助66543人找到了春节回家或返程的顺风车。滚雪球般的数字,让王永觉得自己的梦想触手可及。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个城市的数十万车主参加了“顺风车”公益活动,从“一个人的顺风车”,到“一群人的顺风车”,再到“一个社会的顺风车”,王永在公益项目“顺风车”的路上同道越来越多,步履也日渐稳健。
  从2013年6月17日起,王永发起的顺风车公益基金自筹资金,在北京回龙观发起了“三人一辆车,代付高速费”的公益活动。每天早上6点,王永和他的同事们就开车到回龙观,拉条幅,发车贴,一忙就是几个小时,活动整整持续了三个月,作为北京市小客车合乘政策出台前的试点活动,结束之后形成了调研报告,成为北京市交通委出台《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的重要参考之一。
  作为北京市劳模及绿色出行大使,王永一直在为这座城市的畅通出行出谋划策。当小客车合乘还处在法律明令禁止的状态,他花了6年的时间,向北京市两会和全国两会提交建议和提案,由他推动并参与起草的《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终于在2014年1月1日正式发布,意见在全国首次鼓励出行线路相同的市民在签订合同的前提下,分摊相应费用,予以合乘。
  王永反思,顺风车项目在推动拼车政策的出台起到了关键作用,平台的易用度、便捷度确实还有待提高,那么到底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让顺风车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用户数量从原来的十万级上升到百万级甚至千万级。
  于是,2014年4月,北京微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并计划推“微微拼车”APP。微微拼车APP的概念,就是私家车车主可以把自己上下班时间段的运载余力共享出来,让顺路的乘客顺道搭乘。一来私家车车主可以多认识几个朋友、能够和人闲聊的心态去帮助需要用车的上班族;二来乘客也可以用出租车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价格坐到一辆顺路的“豪车”;最重要的是,“拼车概念”的实行,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出行车辆,节约道路资源,减碳环保。
  “这绝对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生意,而是一项事业。如果你把这个拼车的事情当成事业,就一定能成功。如果只是想做成一个赚钱的商业项目,就很难坚持。”
  这是一片新的天地。 2015年春节前后,王永马不停蹄地奔赴重庆、广州、兰州、武汉等城市,宣传微微拼车,鼓励更多车主加入到“顺风车”活动的大军中,这个春节有近7万人通过拼车得以顺利回家过年。目前,“微微拼车”的订单已经覆盖166个城市,最高日拼单达数万单。
  王永并不满足,只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大家生存的环境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么多年,王永先后投入了上百万元支持“顺风车”的发展。除了获得“中新圆梦”、“茂信资本”的一千多万元的风险投资之外,王永个人在“微微拼车”项目上的投入更是达到2000多万元。
  无论是当初一个人开顺风车,还是商业运作“微微拼车”,但他的初衷从未改变:节能环保、缓解交通压力、重拾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信任!“顺风车”已成为刻在王永灵魂深处的一个梦想,这梦想太美好太神圣,王永决定用一生的时间去追随,去践行。
  劳模导师:
  办商学院免费为2000多青年提供创业培训
  王永身上有十几项社会职务:品牌联盟(北京)咨询股份公司董事长,顺风车(微微拼车)发起人,北京市劳模,九、十、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九、十届湖南省青联副主席,2011达沃斯全球青年领袖,湖南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名誉主任、客座教授,重庆工商大学MBA兼职教授,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但王永说,在所有的头衔中,最珍视的还是劳模这个荣誉。
  作为劳模,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社会服务,是王永一直在摸索的课题。
  作为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的创始人,10多年的时间里,王永一直致力于对品牌的研究。王永发现,青年创业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但懂得品牌运营和风险控制的人才却少之又少。
  2014年,王永在北京市总工会和共青团北京市委的支持下,联合一批劳模和创业精英,创办了品牌联盟商学院,王永亲自担任院长并全程授课,去年11月份开学的第一期,共吸引了包括100名劳模在内的2000多人参加。品牌联盟商学院BMBA课程为期一年,共有10次课程,全部免费。
  “合影的学员的队伍长达一百多米,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举行开学典礼的时候,2000多人共处一堂,看着青年人热切充满期盼的目光,我心里非常激动!我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王永说,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热衷创业,在他看来,要重新认识“创业”这个词所包含的内容,他认为,创业包括岗位创业,平台创业,自主创业三类。而自主创业又包括满足需求、发现需求和创造需求三个层次,“创业就是把创造价值当成自己的事业!创业不是看起来那么辉煌和一帆风顺的,每个人要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点选择合适的创业模式。”
  “‘胸怀高远,脚踏实地’是我一直以来的座右铭,借此送给所有创业的年轻人。作为一名劳模,整合多方资源,能为社会上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指导,让他们少走弯路,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王永感慨地说。
  【“明星劳模”的心里话】
  能推动社会微小进步的事
  我也愿意去做
  王永是学设计出身的,他要求自己在设计行业中做到最好;他开始创业,便努力寻求突破,在品牌联盟这个全新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他热衷公益,十几年如一日,不计报酬的坚持,终于走出一片天地;他肩负社会责任感,便尽其所能去尝试与倡导,即使能说服的和真正赞同的人只是少数,他也坚持不懈。“面对生活,我们需要一颗勇敢的心。” 王永如是说,而王永的爱人则调侃他是——“吃自己的饭,操别人的心。”
  “社会需要更多‘爱操心’的人,这样我们的时代才能不断进步。”王永幽默地说,2013年,在众多亲朋好友的反对声音下,王永毅然接受邀请,担任了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委员兼新闻发言人,和社会公众一道监督红会,也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为官办公益组织的社会监督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王永还亲自参与调查“成都红会捐款箱长毛事件”、“红会别墅群事件”并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用真诚和事实打动不明真相的公众。他在风口浪尖中处乱不惊,就算受到攻击和诽谤也一笑了之。
  “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一向不是我的追求,如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社会小步快跑,并有所改变,这才是我最幸福的事情。”王永的日常话语中透出一股犀利不信邪的劲儿,这劲儿便是湖南伢子独有的霸蛮味儿。
  既是企业家,又热衷各项社会公益活动,还拍电影,在劳模群体里,王永绝对是个喜欢折腾的“另类”,一说到劳模,社会上很多人都会想起环卫工、建筑工、钢铁工等群体,脑海里随之浮现出了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形象,在王永看来,劳模群体的形象也应该随着时代不断创新,也可以更加年轻化、时尚化、互联网化,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
  “我特别珍惜劳模这个荣誉。”王永说。他给自己的要求是“远见未来,改变世界”,“这话听起来有些大,有些空,但我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只有远见未来,才能有勇气和力量来推动社会微小的改变,而无数个微小的进步,就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