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悦动

2015-07-18 作者: 来源:

  《疯狂的MAX4》:
  一部乔治·米勒的炫技片
  □本报记者 于彧
  《疯狂的MAX4》必将成为今年最具争议的影片,其邪典的风格、全程打鸡血的节奏以及坚持实景拍摄,使得该片成为导演乔治·米勒单纯的炫技片并不夸张——在“全程高能”的影片过程中,故事情节已经被被弱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
  最近国内影迷谈论的最多的可能就是电影《疯狂的MAX4》了,对于这部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大叔级系列电影最新作来说,虽然距离上部的上映已经有足足30年的历史,但一经上映便引起了业内的交口赞誉,不仅多家媒体给出了满分,更收获无差评好口碑。其直击各家媒体的“痛点”就在于“狂拽酷炫叼炸天”的画面——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该片全程几乎没有采用电脑特效,完全靠实景拍摄。此外,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邪典口味也让该片如久旱逢甘霖一般区别于当今影坛其他类型电影。
  电影《疯狂的MAX4》从开篇便展示了饱和度极高的蓝黄色调,让人对该片的类型一目了然——一部西部片。西部片除暴安良的经典主题在片中贯穿始终,末日后,主角MAX与费罗莎指挥官携手营救末世独裁者“不死老乔”的五个妻子,这五个妻子意味着末日世界里珍贵的生育能力。他们一路在老乔军团的追杀下,穿过沙漠荒野,并展开一场殊死抗争。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乔治·米勒无时无刻地不在炫耀他作为老一代电影人所掌握的如教科书一般严谨的手法,每一个场景的构图,每一个分镜的剪辑精准到位。
  该片的一大亮点便是那些如怪兽一般的改装战车,这些战车都是经由剧组对于美国各大品牌的老爷车进行的改装,使得该片成为了一部美国汽车工业的展示台。在这些老爷车调高底盘、安上巨脚、披上装甲,在轰鸣的V8发动机驱使下狂飙于狂野的沙漠中,再配以暴躁的电吉他以及隆隆的战鼓,单是这幅场景,便足以让男人们的肾上腺素飙升。更不要提塞隆与五位维多利亚的秘密御用模特的参演,以及激烈的飙车戏与打斗戏了。该片的另一大亮点则是充斥其中的邪典风格,如果说30年前的电影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全部使用实景拍摄是一种无奈的话,那么放到30年后的今天,实景拍摄早已显得过于另类,乔治·米勒偏偏采用了这种费力又不那么容易讨好日益挑剔的影迷的方式让电影呈现出堪比特效的效果,而实景拍摄的真实性又绝非特效所能比拟的。于是一群狂躁的战争之子在面戴骷髅头饰的Boss“不死老乔”的带领下上演的追逐戏码,以及肆无忌惮引起爆炸、翻车的场景被评价为“相较之下,迈克尔贝制造的爆炸简直就成了焰火。”
  一切看起来都太过完美,但偏偏缺少了一个像样的故事。虽然电影《疯狂的MAX4》好评如潮,但这部电影称不上经典的原因之一就是过于孱弱的故事情节。全程无尿点随之带来的就是看片很爽,看过又觉得没什么可值得回味。能够想起来的也就是塞隆的断手、五位模特曼妙的身材、老乔的面具、以及NUX的肿瘤块。至于主角MAX,作为一个血袋,他的存在感过于模糊,以至于该片即便改名为《美女联手伏地魔逆袭骷髅战士》也毫不违和。而关键故事情节比如NUX的投靠并不能经得起推敲。也许导演觉得两个小时的时长支撑不起他过于庞大的故事构架,也许他只是想通过这部电影向他的后辈们宣告,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大爷不玩则以,玩起来光靠视效就够你们这群后辈们学去了。
  不管怎么说,《疯狂的MAX4》在视觉效果上算是结结实实地给当今电影人上了生动的一课,但是情节的单薄让人觉得仍有遗珠之憾。目前已有新三部曲将拍的消息流出,鉴于本片收获的票房与口碑,不出意外的话消息的真实性还是可以相信的,也希望乔治·米勒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能给观众带来更大的惊喜。
 
  请尊重
  工体职工的劳动
  □本报记者 段西元/文
  周世杰/摄
  亚冠联赛国安主场对全北赛后,有媒体报道说工体的记者看台非常脏。那场比赛过后,工体进行了整改,最近几场比赛效果不错,比赛时看台打扫得很干净。而且,在上轮中超联赛时,新闻工作间和记者席都更换了新的wifi号码,上网速度较之以往也更快了一些。
  早些年的时候,记者席跟观众席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单划出一片区域。职业化初期的记者席在17看台下,观赛的角度不如现在。奥运会后,工体将记者席搬到位置更好的18看台上,并加装了桌子,记者工作的区域有电源、有网络连接。记者席看着比普通观众席要“舒服”,所以这些年每当有球赛的时候,不少观众都乐意挤到记者席去看球。平时的球赛还好说,但遇到对恒大、天津这样的焦点赛事,记者席被无关人员占据就成了问题,很多真正的记者没地儿工作了。
  最近几周联赛,工体加强了管理,派专人在记者席入口处把守,挡开无关人员。大部分球迷和持有其他证件的工作人员是通情达理的,经过劝导都能“各归各位”,可偏偏就是有少数人不乐意守这个规矩,非要占上记者席的位置。把守记者席的工作人员怎么劝都不听,甚至有的人嘴里还不干不净骂骂咧咧。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在工体和国内其他赛场都早已司空见惯。
  看台开辟记者席,是为了让记者能在更舒适的环境下工作,记者们都非常辛苦,有个桌子是为了让他们第一时间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方便写稿。您也许觉得“凭什么记者可以坐在那儿,我们就不成?”可您想过没有,您去工体看球需要写稿子吗?特别是有些乱坐记者席的持证工作人员,更不该犯这种错误。组委会发给您证件是为了让您去工作的,不是让你去捣乱的。还有那些对工体把守记者席工作人员发火的人更是不该,人家辛辛苦苦在那儿工作,你凭什么给人脸子?凭什么嘴里嘟嘟囔囔说些不着四六儿的话?
  不光是看台的工体职工,每场比赛工体职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保证了现在的工作环境。就拿这厕所来说,每场赛前都干干净净,赛后很多“坑位”都一片狼藉,打扫起来费时费事。咱下次如厕的时候,能不那么“天马行空”吗?请尊重工体职工的劳动,尊重他们也是尊重自己,我们都是劳动者,都不容易,更应该相互理解。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