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
20年后的一杯酒
□张光
谁能为自己蒙受的不白之冤苦苦求证20年?这样的人应该有,甚至比这年头更长的伸冤路都有人走过。然而,看看下面这几行案情简述,你会相信这位名叫罗开友的男人这20年的来龙去脉真够离奇:
1989年1月15日,雷波县居民罗开友与妻子李培香发生口角和抓扯,李培香随后失踪。
1989年1月31日,雷波县金沙江边发现一具女尸。李培香家人指认,死者系李培香。
1989年2月,雷波县公安局对罗开友等四人收容审查。此间,公安机关对女尸进行了骨龄鉴定,发现与李培香年龄不符。
1990年9月,警方解除对罗开友等人的收容审查。
2010年12月13日,“李芳”现身天津,承认自己是李培香。
当雷波县县委县政府正式启动“向罗开友一家还账”程序。当县公安局长叶建华在宣布“还账内容”过程中,罗开友激动地打开两瓶酒说道:“叶局长,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我的冤屈能成功洗清,感谢的话,我不晓得该咋个说,这样,干一口酒,以表示感谢。”说完,仰起脖子就是一口,叶建华也大喝了一口并表示:“21年前的那起杀妻案,的确是一起冤假错案。尽管不是我办的,但作为现任局长,就具有为老一辈民警道歉的责任。21年前的冤案造成的这笔感情账得还,这笔法律账得还,这笔经济账得还。如今,一切都查清了,因此,欠罗开友的三笔账,我们应该偿还!”
话说到这份上,这位县公安局长算是把政府的面子撑住了。罗开友寻妻寻到这份上,从26岁到46岁这段人生中最精彩的年华也算是损伤够了。一杯酒、三笔账、20年,这些个数字听起来有点令人甜酸苦辣,甜的是结果,酸的是损失,苦的是过程。但最终给我们的是一种对人性的思考,对因果报应这一定律的礼赞。罗开友的信念为什么从不动摇,因为清者自清,他有这个底气执守这个信念20年甚至永远。妻子的家人凭什么指认女尸就是罗开友的妻子,因为复杂甚至带有报复的心理。叶局长这杯酒为什么痛快喝下,因为他不躲不闪敢扛起前辈们,其实也是政府部门曾经的过失。至于罗开友的妻子为何现身,应该是心累所致,是心中那块积压了20年的阴影,让她几乎窒息。
联想起2010年初那位被怀疑在超市拿了一支牙膏没付钱,而跳崖自杀身亡的大学生。联想起那些因为什么学习压力,或者感情问题就跳楼寻死的年轻人们。罗开友的冤情和为平冤所做的努力值得尊重。联想起某些犯错不认错东捂西盖的官员们,县公安局长叶建华的真诚同样值得尊重。尽管那一杯酒里装不尽20年的风霜,但“一杯解千愁”这句老话同样代表了一种心态,向前看的心态。毕竟在任何人的一生中,走过的路上都有泥泞和石头。
香皂里有什么?
□张梅英/文
朋友寄东西来的时候,顺便寄了一大包力士香皂。儿子看后,兴奋地说,妈妈我拆开包用一块。喜新是孩子的天性,我正忙着,于是随口答应道,好吧!
过了一会儿,儿子喊道:妈妈,香皂里什么都没有!
我怔了一下,问香皂里能有什么?
儿子跑过来,举着手里的包装说,妈妈你看,上面有说明,说香皂里有金子,洗手能洗出金子来。
我接过香皂的外包装一看,果然是说香皂里有“千足金金饰”一枚,中奖概率为0.5/10000。我问儿子,你怎么知道香皂里没有金子的?
儿子笑笑,马上跑出去又跑了过来,他手里拿着一个肥皂盒子,盒里装的是被剁成碎沫的香皂。儿子说,妈妈我打开香皂看了。
看着眼前的香皂,我哭笑不得。
想不到广告的诱惑竟有如此之大。仔细想来,这世上谁又不曾被诱惑过呢?对于孩子,也许玩具、电脑游戏就是他最难以抵御的诱惑。
那么对于我们呢?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金钱、美色、名声、权力等等,所有我们能够想到的一切,莫不源于我们的欲望,其实那便是诱惑之源,是人的心底无法掩饰的根本。
许多时候,我们都懂得无欲则无求。但看世上熙熙攘攘的人们,谁又能无欲呢?有欲就有求,只不过欲不同,所以求也不同。不必嘲笑他人,也不必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尚。
人世间,视金钱如粪土的,那是他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当人“穷”得只剩下钱的时候,想必不会再有强烈的为此“欲”奋斗的动力了,然而,他必然还会有其它的“欲”在心底滋生,“欲”于人,总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只要这“欲”不是个无底洞,不会将人吞噬,大可不必担心!适当的“欲”反而能够促进人的奋斗与努力。诱惑面前人人平等。由此看来,面对诱惑,我们何尝不像是一个孩子呢?
■职工诗语
启明曲
□北京金通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王继广
高矗的大厦,
低矮的平房;
宽阔的马路,
狭窄的小巷。
路灯,
昏黄。
唰啦,
唰啦……
谁?
划破了宁静,
谁?
第一声启明曲奏响!
他,她?
唰啦
……
马路,
洁。
小巷,
净。
两颊玉珠映金光!
春,夏,秋,冬。
是的,
这单调的音符,
还,
北京,首都……
洁净。
美哉哟,
启明曲!
谣言粉碎机:餐桌上的明白人
一次性纸杯的第一杯水,该不该喝?长时间嚼口香糖有害吗?吃了1个烤鸡腿,等于抽了60根烟?炸鸡丰胸,男女皆宜?婴幼儿喂养误区:你的宝贝需要补钙吗?牛奶与香蕉同食会拉肚子吗?
面对众说纷纭,谁来调查真相?你能一眼洞穿谣言吗?针对广为流传的食物、健康、奇闻各项谣言,通过专业知识和科学精神逐个击破,果壳“谣言粉碎机”主题站三年来的精华积累集结成书。“爱科学,不爱流言。爱考证,不爱迷信。爱证据,不爱权威。”谣言粉碎机——捍卫真相与细节,一切谣言将在这里被终结,在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人人都需要一台“谣言粉碎机”!
单身
点评人:王慧
宝马(中国)
在读原著《单身》之前,电影《单身男子》预先为我铺垫了一个一心赴死的完美印象。然而电影与小说是异卵双生,他们拥有各自动人却迥然不同的面貌。薄薄一册文字,记录了中年乔治的残败一日:失去所爱,独居一室,孤独地身陷车海、人群。他用讥诮、愤怒、憎恨来武装头脑,增添活力。沉浸于脑海中的乔治活像个张牙舞爪、气势汹汹的复仇者,充满了种种的怨忿不平和奇思怪想;而一旦他戴上眼镜,套上西装,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名唤“乔治”的躯壳中时,再多的尖酸刻薄也化不掉他骨子里的心太软。《单身》是艾什伍德的代表作和毕生最爱的作品,值得一读。
乌合之众
点评人:张硕
腾讯科技
有个老笑话,怕老婆的县太爷召集全县已婚男子,叫怕老婆的站到他左边,不怕老婆的站右边。他一声令下,发现只有一个人站到了右边,剩下的全站到了左边。县太爷赶忙问那位怎么不怕老婆,答曰:“我老婆说了,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这个笑话其实是想告诉你,很多看起来不合群的人,其实和群里的诸位,本质上是一样的。这是一种不可爱的“不合群”——根本就不叫不合群——其实这种人最怕不合群。
集体心态,是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想要更深入了解集体心态,必读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这部经典之作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