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文苑

2015-01-17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离文明有多远?
  □张光
  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接到一个电话:“我是王青松!”曾经熟悉的信阳口音让唐师曾猛然回过神来,这是他消失多年的北大国政系79级同学啊。之前同学们对他的失踪有各种猜疑,谁也没想到,这位同学,这位曾经的北大教师,携手同是北大教师的妻子,比他小12岁张梅遁入深山十几年,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建立了自己的生活空间。
  什么原因使他们做出如此选择?故事很多,但核心只有一个,王青松觉得隐居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对内心的关注,而现在的社会大方向则是向外看。他愿意知行合一,把向内同时作为一种人生实践。而驱使他们一步步远离人群的一个引子,只是“为了呼一口新鲜空气”。 
  乍听上去,这理由有点玄说。如果结合两位“隐者”的人生经历,可能会对他们为何走入“桃花园”有了些理解。王青松表示:“我报考哲学系汤一介先生的博士生,单科和总分都考了第一名,学校竟然不予录取。第二年转考法律系,依然。”他表示那时候感觉自己像个风筝,被几万根线拉着,永远也飞不高。他的妻子张梅说:“因为学校评职称,我5年没评上讲师。后来要求教师学电脑,我最反感机器,干脆就不干了。”看来,两位在事业上的追求多少都受到过打击。对于两人都认为当年促使他们彻底离开人群是因为孩子,他们想给孩子创造一个无污染的成长环境的说法。在我们看来,已经是理由中的余音。因为11年后孩子长大了,他们还想把孩子送回城市,送到人群之中。孩子生下来基本没出过山,只有收音机接收信息。看到儿子见到外人的兴奋劲,王青松说,他作为父亲觉得很内疚。孩子的教育怎么办?是不是该回归社会教育?
  整整11年啊,一个富豪同学传话过来:“你怎么成这样了!你缺多少钱我都能给,不能让你们一家这么受苦。”是受苦吗?王青松夫妇认为:“我们用10年践行斯巴达克式的人生实验。”这就是每一个人对自我认识的极度开掘和非典型性控制。从文明中走来,再回到文明环境并不高的深山里去,只有孩子才唤醒了他们对现代文明的再次拥抱。使我们这些旁观者很难揣摩出他们在哪些地方丰富了些什么?有一点可以承认,那就是用知识的头脑去接触纯粹的自然,需要隐忍、需要感悟、需要净化心灵。
  想想王青松挑的羊粪每担100斤,他这10年也差不多挑了5000担。想想妻子张梅不断创新自己拉磨最快的纪录。想想他们的儿子3岁起就每天放羊,今天都成了“羊司令”,再举目看看已经高速发展的社会。不禁想朝这对高知识夫妻呼唤一声:“文明与污染可以分清,将你们的知识贡献给社会也是一种文明。”
 
  知了壳与《四游记》
  □东城区教研中心   张大锁
  小小的知了壳与中华古籍《四游记》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然而,20多年前,刚刚小学毕业的我却将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由于受班主任老师的影响,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喜欢上了古典文学著作,而且能够连蒙带唬地读懂一些短小的古文。但是,由于当时家里穷,所有的书籍都是班主任老师帮我从学校图书室借的。能够拥有一本自己喜欢的藏书是我莫大的奢望。
  记得那是1985年7月的一天,刚刚小学毕业的我,有一次路过供销社的图书专柜,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古朴的书籍。书扉是深蓝色的,上面用隶书体印着“四游记”三个字。起初,我以为是《西游记》,反复看了几遍才发现不是。说实在话,当时,我只知道《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可从来没听说过有《四游记》这本书。出于好奇,我一下子被这本书吸引住了。我请售货员把书递给我,打开书扉,啊,原来里面有四个故事: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北游记。东游记讲的就是八仙过海的故事,刚翻看了两页,我就沉浸到了优美的故事中,左看右看,爱不释手。当我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书的定价时,心不由得一沉:天啊!1.35元。现在听来是太便宜不过了。可在那个年代,这可是我们一家人一个月的花销。把书还给售货员,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供销社。回到家,我的脑海中,一直闪现着那本书籍的影子,以至于做梦都想拥有它。可是,我不敢对爸妈讲,因为家里实在是太困难了,再说,讲了也是白讲。
  一连几天,我都吃不好,睡不香。不知道怎样才能买下这本书。周日的清晨,我陪一个小伙伴,到供销社的废品收购站找爸爸。无意间发现收购站的墙壁上标着各种废品的价格:牙膏皮每个1分、铁每斤5分、铝每斤2角、蝉蜕(知了壳)每个2分……看着看着,我不禁兴奋起来,想不到牙膏皮,知了壳也可以换钱。这下我的《四游记》有希望了。从收购站回来,我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我找了个纸口袋儿,和一根木棍,然后来到邻居们倒垃圾的地方进行搜索。由于当时农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用牙膏的人极少,翻腾了一个下午,只找到两个牙膏皮。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第二天去捡知了壳。在我们村子的北面是一片杨树林,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起了床,饭也不吃,脸也没洗带上纸袋,悄悄来到杨树林。早晨的树林,弥漫着淡淡的水雾,小草上的露珠打湿了我的裤管,可我全然不觉。忙着在一棵棵树下寻觅,啊!找到了一个,这儿还有一个……不到一个小时,我就捡了20来个知了壳。捧着这些劳动成果,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从那天开始,每天我都是早早地起床,捡一会儿知了壳再去上学。一个星期不到,我竟然捡了70多个,我终于可以去买书了。当我从售货员手中接过那本自己朝思暮想的《四游记》时心里那份激动就甭提了。
  时间过得真快,20多年飘然而逝。如今我已经从一名准中学生,变成了一名人民教师。那本《四游记》也已经有些破旧,不再光彩照人。可它在我的心目中,永远是最珍贵的。因为在它身上凝聚着我辛勤的汗水,凝聚着我对书籍的热爱,凝聚着我童年的欢乐与梦想。
 
■职工诗语
娃娃的春天
(儿歌二首)
□张庆和
 
我的春节
 
男孩放花炮
女孩穿花衣
爸爸妈妈忙年货
爷爷奶奶笑嘻嘻
 
我是外婆抱大的
外公让我当马骑
年夜敬上感恩“酒”
亲人都在我心里
 
我的心愿
 
冬来了
树上的叶子哪去了
跳舞的蝴蝶哪去了
唱歌的蜜蜂哪去了
我想念它们了
 
呦  它们飞进我梦乡了
它们落在我心头了
因为它们也怕冷呀
到这里取暖来了
 
  ■周末书谈
  《暗店街》
  作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记忆支撑了谁
  □颍川
  《暗店街》讲的是一个关于追寻记忆、寻找自己的故事。主人公叫居依·罗郎,是一位失忆的私人侦探。在寻找的路上,他好似大海捞针,通过他的追寻旅途,我们可以看见一个这样的事实:人生在世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存在,人一生的轨迹更非清晰得好似一条可查的线,而是存在于不同人的记忆中,散落在时间的碎片中,每个人可能记得你一点……一个人的存在,是靠其他人的记忆支撑的,当这些记忆失散,这个人的过去也就消失了。
  二战后的巴黎。一个得了健忘症的男人被好心的私家侦探于特收留,获得了新的身份:居依·罗朗。罗朗为于特当了八年助理侦探,在于特退休之际,决定揭开自己的经历与身世之谜。在采访各种人物、搜集线索之后,他开始怀疑自己曾经拥有多重身份。他真的是被许多人指认的那个南美外交官?他的记忆也许是在逃离德占区时丧失的……
  小说以罗朗寻找逝去的记忆为线索展开,但是这里并没有任何侦探小说的元素,没有案件,没有谋杀,没有死亡,没有一个凶手是谁的疑问揪着读者的心。我们和主人公一样,模模糊糊地凭借这个人的只言片语,那个人的信件、照片等物件,一点点试图拼凑出往日的生活景象,找到失忆前的自己。 
  在这部独特、优雅的小说中,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让读者跟随罗朗来到德占时期的巴黎,那是法兰西记忆的黑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