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足迹

2015-01-10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体育节目两代主持人感怀
  □特约撰稿 李雄峰
 
  ●宋健生的老师是中国第一代体育解说员张之
  ●宋健生把魏翊东推到一线解说
  ●好的主持人要学会做减法,而不是永远在做加法
  宋健生
  享受另一种挑战
  享受另一种快乐
 
  说起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的主持人、赛事解说员,经常收看体育节目的电视观众最先说出的名字一准是:宋健生。如今,宋健生已经不经常做主持人、赛事解说员。那么,他正在做什么呢?笔者独家采访了已是北京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副主任的宋健生。
  我们需要承前启后的年轻人
  从2006年开始,宋健生的角色就发生了改变,成为了北京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副主任,慢慢地在赛事解说一线的工作比较少了,给大家一种感觉,似乎只有中超联赛国安队主场的时候,还能够听见宋健生熟悉的声音。对此,曾经师从于中国第一代体育解说员张之老师的宋健生告诉记者:“大家都知道,张之老师比宋世雄老师年长七八岁。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的时候,张之老师可以自己解说。如此重大的赛事,他却把宋世雄老师推到了前台。现在的资源多了,哪怕是你一个人想干恐怕也无法独揽。要知道,在当时那个体育资源并不丰富的年代,能够推年轻人一把,是多么的令人尊敬。也算是效法张之老师,所以自己觉得,只要有好的苗子,就应该往一线推,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事实证明,这么做是对的,现在魏翊东、金巍等人已经完全能够承上启下,挑起这副担子,成长为新一代优秀的评论员和主持人了。”
  说到把魏翊东第一次推到一线主持节目的情景,宋健生回忆起了当年的那一段往事。
  2001年10月7日,中国足球队第一次闯入世界杯的决赛圈。为此,北京电视台组织了长达6、7个小时的直播节目。原本在解说完中国队的比赛之后,宋健生要和魏翊东一起在北京电视台800平方米演播大厅主持随后的节目。但是由于当时幕后工作繁多,还要和设在全国的其他七八个演播室进行对播,还需要宋健生亲自掌控。因此,就在准备上台的那一瞬间,宋健生轻声地对身边的魏翊东交流了一句:“你自己上怎么样?小魏当时很短暂地迟疑了一下。但是,我们彼此用眼神交流了一下,我就一把把他推到了台上。小魏马上抖擞精神脱口而出,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当时一看他的出色的表现,自己也释然了。”那一瞬间,对宋健生、对魏翊东两个人来说,都是职业生涯中最令人难忘和令人回味的时刻。“曾经有媒体问过我,这么重大的历史时刻,你没能出现在舞台上,心中会不会留下遗憾?我回答,遗憾多多少少会有些。自己策划了这次的节目,但是却,没有在一线的舞台上去驾驭,而是转向了幕后。不过,看到了年轻新人的成长,那一刻,非常地开心。而小魏也用自己的进步与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在新的工作领域里享受快乐
  做了这么多年的一线解说和主持工作,如今当起了领导,转向幕后,心里会不会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这种情结多少会有,但是我在出道的时候,用现在的话讲就已经是主持人兼制片人了。主持人是在台前,其实幕后的一些事情,策划节目,驾驭节目,管理节目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而且当你做好这一系列的工作之后,也是很享受的。所以,自己会想,这也正好给了自己一个新的机会。”宋健生说,“不过,自己并没有完全放弃解说工作,比如带年轻的同志、解说国安队的主场比赛……不仅没有完全隔断这份情感,反而让这份情感在新的工作领域中获得一份新的空间,也是一种享受。把自己多年来的一些经验一些体会传递给新人,同时在现在的工作岗位,比起做主持人更能推动节目,更能带动节目向自己追求的更高的境界去发展。”
  成为体育节目中心副主任之后,行政工作肯定会更多了。如今,宋健生主管新闻和赛事转播两方面工作。对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宋健生给出了如下的描述:“在自己分管的领域里配合主任,能够把中心的战略考虑、战略布局能够实施,而且跟各个制片人合作,通过他们带领他们各自的团组按照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地实现既定的想法。我自己的定位是给大家做好服务工作。”
  优秀的主持人要学会做减法
  作为“全国最佳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称号获得者的宋健生认为,自己的成功算是赶上了好时候,而现在新生代主持人,也同样赶上了。
  “现在的资讯发达了、信息发达了,以前解说,说十场球,现在解说一百场球,一年说一百场和一年说一千场球,一年都说国内的比赛和一年说国内,又说外地以及国际的比赛,整年呆在北京和又在北京,又在外地,以及在国外报道,这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包括在北京台体育节目中心逐渐成长,逐渐壮大的过程中,给了年轻人更多的成长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往如果要成长起来,也许需要十年八年。而如今的年轻人大大缩短了这个时间,可能两三年就达到这个水平上来。同时反过来,他们承受的压力要比我们以及前辈们承受的压力要大得多,资讯发达,从业人员较多,观众的要求也更高。虽然你更风光了,但是你受到的压力和质疑也会更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脱颖而出,站立潮头的,必须是佼佼者,业务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而一个优秀的体育节目主持人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宋健生也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答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节目主持人,要能够适应时代的潮流,能够熟悉你的业务。通过你的积累,利用节目平台把你的特长发挥出来。不管你是解说还是主持,通过你把节目介绍给大家,当好桥梁作用,能够给观众带来一些快乐。身为主持人,不要总想着我要如何赢得观众的喜爱,我在节目如何突出自己,如果老是这么想的话,会适得其反。一些年轻的主持人特别注重,自己在节目中的形象,在一些重大的节目中总想着自己能出风头。我认为,好的主持人一定要明白什么节目适合自己,什么不适合,要学会做减法,而不是永远在做加法。并不是说你露脸越多,节目就越好,反而在你无法驾驭的节目当中,不熟悉的节目,不适合你的节目出现的越多,丢分也就越多,这是我自己的体会。但有些年轻的主持人,他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只要我出的越多越好,观众能很快记住我,这是一个误区。”
 
  ●因为对体育的喜爱,从新闻主播转型为体育主持人
  ●我们的每句话都要注意观众的接受度
  ●海沙节让自己泪洒直播间
  金巍
  宋健生一句话印在心里
  耳机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因为大学时被班主任“封”,为班里的体育委员,从此对体育产生了兴趣;因为羡慕体育部的同事们上班的时候可以看电视里的赛事转播,毅然地从新闻节目主播转型为体育节目主持人;虽然没少吃苦受累,但是现在的他已经从早先对于体育的喜爱晋级为热爱体育这个行业了……如果,在体育范畴里存在着神,那北京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的节目主持人金巍便是这个神眷顾的幸运儿。
  当初很羡慕体育部的同事
  上班能看电视
  1993年9月,50位年轻的学生成为了新一届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的新生,而当班委安排的只剩下体育委员位子空缺时,班主任把这个“官”“封”给了班里唯一的一个来自北京的男生——金巍。也正是带着同学们一起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自己开始喜欢上体育。
  1997年大学毕业之后,金巍进入当时的北京有线电视台新闻部做主播。金巍回忆说,当时新闻部和体育部是“邻居”:“自己很喜欢看体育比赛,因此非常羡慕体育部的同事。他们上班的时间可以看比赛,新闻部可不行。而每当有空的时候,自己会和体育部的同事们一起去踢球。”恰巧,体育部经常会制作一些专题片。于是时常找到金巍去帮忙配音。合作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时任北京有线电视台体育部主任的宋竞先找到金巍,表示需要男主持人。“自己做了一番考虑,欣然同意。”于是,2000年,金巍从新闻部调动到体育部,成为了体育节目主持人。金巍开玩笑地说:“这回我也可以上班看电视体育赛事转播了。”
  不过,金巍说:“那时自己对体育纯粹是爱好,了解不多,仅限于喜欢,但到体育部后,接触的项目多了,看的比赛也多了,关注也就多起来,对体育的深入了解也多了。”
  制片人一句话:
  累吗?我就是练你
  2001年,北京电视台和北京有线电视台合并,北京电视台体育部得到壮大。当年11月,第九届全运会在广州举行,这是北京电视台体育部第一次把演播室前移。金巍说,非常荣幸地参与到前方报道和转播工作中。
  “九运会期间,体育频道在中午和晚上分别安排了两档体育新闻播报,而自己既要参与中午节目的直播,也要参与晚间的直播。中午的节目有提示器,播出比较规范,晚间节目更像体育新闻脱口秀,加上自己连轴转,很是疲劳。有一天,当时节目制片人史晓东问自己,累吗?我回答,累。史晓东也回答自己,累,就对了,我就是要练你。”金巍说:“至今都非常感谢制片人以及他的这句话。我认为那一个月,对自己的锻炼以致加速自己的成熟是至关重要的。”也正是因为这两档节目做得很不错,九运会结束之后,北京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随即在2002年推出晚间档体育新闻类节目,同时也创新性地推出了两位男主持人一起聊体育的播报形式。
  金巍至今都深深地记得,自己跟另一位BTV体育频道主持人魏翊东两个人在老台的二楼休息厅,手里拿着节目内容串联单,商量着如何做好节目。进了直播间之后,经过精心准备的工作,自然也会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最初踏进体育圈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体育我挺喜欢的一件事,甚至都谈不上有什么憧憬。然而有了这几年的锻炼,算是让自己融入到体育这个圈子。让我有意识地去储备,自己已不再是喜欢体育了,而是更加热爱体育这个行业了。”金巍说。
  北京运动健儿获胜,
  自己会抑制不住激动
  有一些观众说北京电视台体育赛事解说员“护犊子”。对此,金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宋健生老师的一句话印在我心里,耳机就是我们的生命线。从宋健生老师开始,到现在更年轻一代的主持人,都拿这个当成自己一份神圣的事业去对待。”
  对于这个倾向性,金巍表示北京台的体育主持人们都会把握好一个度:“对于主场、主队的倾向性,必须要有,但为什么又要把握这个度呢?因为我们又是首都台,在北京有全国各地的老百姓,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受众的接受度。同时,我们要强化一种思想——这个平台不是你的,你不能利用这个平台把自己的意志与喜好强加给广大受众。”
  不过,金巍还是提起自己解说中的一段往事——
  第十届全运会的时候,金巍解说全运会女单决赛,对阵双方是北京选手张怡宁与当时有“乒坛一姐”之称的王楠。“我和辽宁台的小马共同解说乒乓球女单决赛张怡宁对王楠,最后张怡宁夺冠。因为我们是在开放式的演播室当中解说比赛,因此自己一边情绪激动地解说比赛,一边还要考虑到同行感受,毕竟我们要有首都台的风范。但是当张怡宁夺冠的那一霎那,自己就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兴奋、高亢,那种激情也是自己在从事不多的解说当中所没有过的,绝对的激情四射!”
  第一次泪洒直播间,
  眼泪为可爱的同事们而流 
  2009年,北京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把工作重心放到了全民健身上,而把北京奥运会沙滩排球场打造成都市里的海洋沙滩,则让体育节目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从建造沙滩到相关游乐设施的搭建,乃至安保、医疗、志愿者等等各个方面全部由我们一方承担。几个月里我们的节目每天都要播出。除此以外,我的同事们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演出活动。那一年的海沙节,自己每周六、日都要到现场做直播节目。而我的同事们天天守在这里。女同志在烈日下暴晒,摄像师扛着机器,汗流浃背。每个人都晒得黑黑的,像是刚从非洲回来的。而赶上大雨天,同事们还会打着雨伞,保护着游客们的安全……屏幕前,观众可能看到是我,金巍光鲜亮丽的,你们不知道在我们背后,是各个工种的配合。观众更不知道,在这期间,我的同事们有的要承担家人生病、去世的痛苦。自己实在忍不住,第一次泪洒直播间。”金巍太动情了,以致有些说不下去了。他才努力地平复了一下情绪,但依旧动情地对记者说:“也可能有人会说,你们工作辛苦是应该的。但是我们也是人。因为,我觉得我的同事们太可爱了!倾情付出都是为了自己钟爱的这份体育事业!”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