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为了国家庆典 来自北京职工的热情表演

2014-09-27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德胜街道青年舞动青春
  □本报记者 闵丹
  “虽然顶着酷暑,我们团队的一百名年轻人都没叫过苦,虽然家里还有母亲要手术,我们的领舞老师也坚持教完了最后一节课!虽然训练的过程很辛苦,但国庆六十周年的当晚我们在天安门广场舞动起来时,每个人的心里都只剩下了激动和自豪!”回想起五年前带领德胜街道的近百名年轻人进行集体舞训练,参加天安门广场的国庆庆祝活动,西城区德胜街道总工会主席陈洪祥还是很激动。拿着当晚在天安门广场上留下的珍贵照片,他指着上面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告诉记者,当年他们不少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而现在都已经是街道和社区的骨干,活跃在为群众服务的各个岗位上。
  从接到国庆集体舞演出任务的第一天起,陈洪祥就全心全力的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当时德胜街道参与人数达100人,百人的集体舞,从组织到训练都存在不小的难度。为此,他积极筹备,开拓思路,将100名参加人员分为10组,每组设1名组长,并设办公室、活动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组,分管各项事务,确保训练顺利完成。在训练工作中,按照区统一部署,他安排完成100人的政审工作;组织召开全体参演人员动员大会,对集体舞排练进行周密部署;街道共训练18次,每次训练大到场地协调,小到后勤保障饮用水,他都亲自过问,并现场指挥每一次训练,获得参加人员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当时,街道安排了四位教练老师带领这帮年轻人进行排练,她们都是五十岁以上的年纪。在这炎热的天气里老师一遍一遍耐心教着这百人的大型集体舞。不喊辛苦、不怕劳累,嗓子喊哑了,用高音话筒。大家在这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的篮球场馆里练习,跳出青春的舞曲。跳的开心、跳的快乐,汗水哗哗流着衣服湿了、眼睛被汗水浸的看不清了。擦一把、跳吧、舞曲悠扬,歌儿飞翔,大家的心依旧欢畅。
  同样,对德胜街道黄寺大街24号院社区工作站站长徐雯来说,也是难忘的,因为她就是其中的一名舞者。那时她刚毕业,带着满腔的热情来到社区工作,尽管已经过了五年,但为了国庆六十周年庆祝活动努力训练的一幕幕还总是浮现在眼前。
  《爱我中华》连拍手步就有左、右移动;《在一起》右、左移步,手臂会随着重心移动而改变,手臂前后移动也有要求,由大臂带小臂带手腕直至手尖……而这些都得益于老师们。2009年7月16日,跳集体舞的人员到德胜街道地下报告厅观看舞蹈光盘,然后街道城管科的吴爱群老师把前一天第一次跳舞后,她所学所悟到的体会以及怎样跳舞都一一分解给我们大家观摩,一遍一遍地进行动作示范,不厌其烦讲一些细节,注意点。
  之后,街道工会的陈主席又让大家到市民学校再去排练,到了地点,吴老师继续给我们做了一些示范动作后。随着音乐响起,我边跳边体会吴老师讲的每一个舞蹈动作,一些细节。同时也始终看着她那优美的舞姿,跟着她学。
  那一晚,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回家后就守着电视机旁看着重播,回味自己在广场上舞蹈的那一刻。又一个五年过去了,祖国也迎来了65岁的生日,在此也深深的祝福我们的伟大祖国,永远繁荣富强。

  天安门响起了建工大鼓
  □通讯员 戴明全
  “从1954年五建公司大鼓队成立,到今年整整60年了。过去的60年间,我和大鼓队的队员们参加了1956年到1969年的14次国庆群众游行,拉着五面大鼓走在首都工人方队的最前列,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970年以后又参加了历年的国庆游园活动和天安门广场国庆50周年群众联欢晚会。”忆起58年前第一次参加国庆群众游行,原鼓队队长张全瑞便滔滔不绝,很是激动。
  张全瑞是河北肃宁人,8岁起学打鼓。1951年来到北京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1954年,五建公司成立了电影队、京剧团、小车会,老张和周围的20几个工友也在公司工会的帮助下正式成立了大鼓队。
  1956年,五建公司大鼓队第一次代表首都工人参加国庆七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国庆节的前一天晚上,张全瑞早早来到位于王府井大街西口的施工队队部,将第二天参加游行的五面大鼓擦拭干净,在鼓车的轱辘轴上加润滑油,又逐一仔细检查了大镲上的红绸子和拴镲用的牛皮绳,几乎忙到凌晨三点。天蒙蒙亮,他就跑到食堂帮助蒸馒头、切咸菜、煮热汤儿面,给队员准备早餐,5点整,大鼓队就带到南池子附近待命。从10点国庆游行正式开始,到游行队伍解散近5个小时,张全瑞他们拉着百十来公斤重的大鼓从南池子走出,8公里的路,边走边敲,兴致勃勃一点儿也不觉累,不觉饿,着实兴奋了好几天。
  今年82岁的张全瑞,身体倍儿棒,作为队长,至今仍然叫得上每个队员的名字。他回忆说:五十年代初,北京的公交线路不过20来条,运营的车辆总共几百台,人们出行基本上靠两条腿,用老北京人的话说,就是:“11路——腿着”,但是每次参加国庆群众游行的队员们都会比规定的时间提早来到集合地点。队员王又福是住得最远的一个,家在“城外郊区”的幸福三村,距集合的地点有6公里,由于出来的早,既没有早班的公交车,又没有自行车,但他总是第一个到达集合地点。队员陈永才是鼓队的“精英”,边走边打,能把大镲打出花样儿来。张维耀打铙,也是熟练得能把铙抛起再接住,好似杂耍一般。
  1999年,国庆50周年庆典前夕,五建公司大鼓队接受了国庆晚会和游园指挥部的命令,参加晚会和游园活动。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公司领导把鼓队拉到郊区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封闭式训练。集训时正值北京夏天酷热难忍的那几天。训练中队员个个挥汗如雨,有的队员身上长起了痱子,有的队员手上磨起了水泡。有的新队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鼓谱,训练休息时还用手击节、嘴里不停地叨咕着,队员宋洪均甚至在吃饭时用筷子在饭桌上打出鼓点。结果,那几天去餐厅就餐前,队员就用筷子在饭桌上整整齐齐地打上一阵……
  五建公司大鼓队共有鼓谱13套,1999年国庆50周年晚会联欢,指挥部给出的时间是15分钟。为了让观众更多地欣赏到五建公司大鼓的魅力,张全瑞将13套鼓谱中最经典的“闹山灯”、“盆盆嚓”、“大鼓齐鸣”、“狮子滚绣球”四个最精彩的鼓谱连接组合成一套,取名为“欢天喜地”,寓意喜庆祖国五十华诞的喜悦心情。整套鼓谱共15分钟,经反复演练,通过现场计时,时间误差不超过两秒钟。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