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毕业季》:逐梦路上要冒险也要失败
2016-11-04
作者:盛丽
来源:
不久前,一个关于青春、学业、梦想的大型原创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毕业季》开播。四位明星导师分别带领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班学生和人气旁听生组成明星预科班,将经过三大阶段、八次甄别,最终角逐毕业大戏公演。
关于这档节目,也看过前两季。最初认为,这和其他真人秀节目唯一的不同,仅仅在于地点的转换和明星阵容的更替。但是纵观这三季节目后,才深刻的理解到“一年级”这几个字的真正意义。
“一年级”对于人生的轨迹,是个起点。它意味着你正年轻,也意味着你可以经历失败。所以在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一张张青涩的学生面孔,怎么从年少无知、自大狂妄,完成一场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
在《一年级·毕业季》第一集中,学生们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情景模拟剧的作业。尽管大家都拼尽全力,将各自最好的状态展示出来,但是老师们并不怎么买账。于是,有的学生开始不服气。其实,这个场景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
现在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并不缺少梦想,也不缺少展示自我的强大内心。但是盲目的自大,有时不是动力,反到成为前进的阻力。有时候,成就梦想的不是天真乱闯,而是逐渐强大的内心和日积月累的见识。
所以说,在人们完成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必然会遭遇失败,甚至需要遭遇一些失败。这个失败或来自高手的挑战,又或来源于自身的不足。比如,在《一年级·毕业季》中,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班学生和人气旁听生组成明星预科班这两大阵营的比拼。乍一看,这样的对抗不仅带着强大的“火药味”,又似乎带着某种先天不足的“悲凉”。
说到这,不得不提到一种人们惯常的思维模式“强定胜弱”。这种怪逻辑,困扰着不少人逐梦之路的发展。人和人肯定是截然不同的个体,但先天不足绝对不等于自动认输。即便是输在起跑线上,也有可以追赶甚至反超的可能。
人们常常用差异来界定自己,却总是忽略了人和人真正截然不同的只有冒险的梦想。要怎样才能穿越自己?……这时,节目开篇的这席话,似乎点醒了很多正在逐梦的人们。是啊,要怎么才能实现梦想?难道仅凭天真和少年的见识,这个组合绝不可能成就你的梦想实现。
实现梦想需要冒险,冒险中肯定有较量,有较量肯定会有失败。这时,人们需要做的是既不逃避,也不天真。要允许失败,更要理性面对。当然这一点,不仅仅是处于“一年级”的新人要建立,还有已在职场打拼多年的前辈更需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