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文娱 > 正文

听刘一达给您聊聊 北京老规矩

2015-11-19 作者:李睦 来源:劳动午报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老北京人的礼儿多是出了名的,前不久,京味儿作家、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一达的最新作品《北京老规矩》和读者见面了。刘一达善写“京味儿”小说,著有《故都子民》、《传世猫碗》等一系列作品。《北京老规矩》是他以采访、研究北京文化三十多年的素材为基础,并充分收集民间“老规矩”创作而成的。书中包括“起居”、“会客”、“出行”、“交际”、“称呼”等5个篇章,收录了约200多条“老规矩”。作者运用娴熟的京味儿语言,把每条老规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解释得详尽透彻。
  “说到老规矩,不少人马上会想到北京的老规矩。这不仅仅因为北京的老规矩多,而且还因为北京的老规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的老规矩,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老规矩的典范。”刘一达解释道。
  北京老规矩融入了周礼和孔孟儒学,加之以民俗,伴随着北京城的演变,流传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已根深蒂固。但是在“文革”的十年动乱中,老规矩被当作“四旧”,受到严重的破坏,形成了断裂,致使现在的许多中青年人对老规矩知之甚少,以至于造成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守规矩,缺少公德的不文明行为。与此同时,目前的图书市场有关老规矩方面的书籍难觅,人们缺少这方面必修的参照样本,《北京老规矩》一面世,便在市场上热销,恰好证明这部书适时地弥补了这一缺憾。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北京是首都,也是首善之区,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的老规矩是中华老规矩的代表和典范,北京的老规矩就是中国的老规矩,因此,这部《北京老规矩》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适用的。
  其实,很多老规矩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且并无文字记载,它的传承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心授、家庭熏陶和耳濡目染。不过,刘一达表示,并非所有老规矩都是道德和文化层面上的精华。相反,有些老规矩属于繁文缛节或者是束缚人的思想教条,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已经被淘汰了,“对于这些‘死掉’的老规矩,我们没必要让其起死回生”。
  “近现代专门写老规矩的书不多,我受出版社之约写此书,也算是一次尝试。书中说的是北京老规矩,实际上,是借着老规矩的话题,聊聊北京文化:北京的人文地理、名人掌故、世态人情,均是信手拈来。”刘一达透露,这本书的文风深受梁实秋《雅舍小品》文风的影响,“梁先生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写东西也如北京大爷似的即兴而随意。”刘一达也希望能在亦庄亦谐中,将北京的人文地理、民风民俗、名人掌故展现给读者。
  尤其具有可读性的是,刘一达并不是对老规矩生硬死板的罗列,而是运用其娴熟的京味儿语言,以通俗易懂的讲故事方式,用娓娓道来的散文笔法,把每条老规矩的来龙去脉和其意义,解释得头头是道,详尽而透彻,每条老规矩如同一篇散文或随笔,读起来轻松自然,耐人寻味,从中获益。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由年已九旬的著名漫画家李滨生配画了几十幅插图,使这本书图文并茂,加之装帧精美,设计考究,增加了这本书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刘一达表示,“希望读者看着这本书,就好像在跟作者聊天,感受一份轻松自然”。
  □本报记者 李睦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