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等着看《邓小平》,结果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于是就看了,也有些感触。
原来听说汉字听写大会有很大难度,刁钻古怪,有些不信。自以为,和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有何难哉,有何惧哉?不料,越到节目后段,语词越难,词语或成语越生僻,甚至听着主持的念白,看着屏幕上的“出处”,也很懵懂,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记录下的这几个词语,“贲临”“合浦以还”“奉申贺敬”“甄奇录异”“眢井瞽人”等,我是很惶惑也很汗颜的,有的压根儿没听过,更不会写了。好在很多场外观众也似乎很给面子,书写正确率大多是0%。
看着一个个稚嫩的中学生竟然一挥而就,先是叹为观止,继而自叹不如,再而心生感叹:自己怎么竟不如一个中学生?节目这样的定位或者导向有意义吗?或者说,出题的专家自己全都懂吗?
据调查,这个节目在知识圈、白领层或中学生那里有些观众或收视率,似乎符合时下媒体“窄众”的定位。坦率地讲,我是不想再看了,害怕丢丑到在其次,主要是觉得没用处,没兴趣。为什么?因为它太偏了,偏离了人们的认知中心;太远了,远离了学习中文的本意。一句话,汉字听写大会的设计者钻了牛角尖,就像外语对很多学者基本没有意义,职称考试非要考外语一样。
客观地说,汉字听写对于中学生有用吗?可以肯定地说,有。但是更肯定地说,用处真的不大。试想,对于负担很重的中国中学生而言,除非极有兴趣,否则与其死记硬背那些偏僻无聊的汉字,何如多学一些谋生的本领?我认识一个大学生,连什么是床单都不知道,即便他会写床单,又有什么意思、什么意义呢?
我注意到,在节目的最后,主办方有一句理念或口号:叫“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这个节目,就是最具体的行动。我想,如果汉字已经被冰封了,说明它存在的价值其实不大,是汉字扬弃的结果,社会选择的必然,怎么能焐热呢?如果要想焐热,前提有一个,就像焐热的红薯、热狗,能够热腾腾、香喷喷,构成吸引力,成为流行语。但是,这可能吗?
当然,尽管这个节目收视率不高,收视人群很窄,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档竞赛节目或者游戏。从焐热冰封汉字的初衷来看,出发点不错,但不会有戏。不过,如果能自娱自乐,并他娱他乐,也不失为一种成功。我们还是当乐子看吧,如果谁觉得有乐子的话。毕竟,消遣并不需要消费。
或曰,汉字听写大会能变热吗?我以为能,那就是:离冰封远些,离常用近些,生而不僻,偏而不废,增强实用性、互动性、生动性、娱乐性。其实汉语听写大会之所以还有观众,就是一部分语词符合上述描绘。那些听不懂也用不着的词语,索性,就任其消亡吧。病入膏肓了,非要去救;已经作古了,还要挖掘,显然不是中学生们和全民该干的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