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开实业公司法务部经理贾莹 将体育精神融入血液
2017-03-23
作者:刘欣欣
来源:
乒乓球是首开集团的传统项目,每年都会面向全体职工举办比赛,让大家一较高下。从参加工作开始,贾莹除了前些年受到肩伤的困扰没有参加外,年年都会参赛,成绩也一直保持在集团前三名。
谈起最初接触体育运动,贾莹说要从她的小学体育老师说起。“我的老师姓卢,非常喜爱乒乓球,球打得好且充满灵性。那些平时被我们不小心磕坏的拍子,经过卢老师的打磨修整,会焕然新生,当然在外观上会小巧一圈儿。”贾莹笑着说,那时,老师用掌心大小的拍子也能把她和同学们打得落花流水。
由于所在的小学离西城体校很近,每年卢老师都会向体校输送小苗子去接受启蒙训练,但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很多,贾莹便是其中之一。四年级开始她就住在体校,每天早上进行体能的晨练,下午和晚上进行技术训练。“那时候的训练都是免费的,教练悉心教授,给我们创造和争取各种比赛、交流、深造的机会,是很纯粹的一段训练生活。”贾莹回忆说。
这段经历使贾莹从小在身体素质、意志品质、自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只要说起乒乓球,她总会想到给她启蒙的体育老师和体校教练。“他们都是我的恩师,再有就是那一段体校生活,是一段儿时的难忘记忆。”
工作之后,贾莹喜欢上打羽毛球,虽然接触得比较晚,二十七八岁才开始摸拍儿,但由于有乒乓球的底子,上手比较快。“其实一开始也不太会分配体力,不到10分钟就会累得需要下场休息了。”贾莹总结说,乒乓球和羽毛球在打法上、意识上、步法的节奏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因为喜欢,所以她愿意去琢磨着找到怎样的一种节奏,不会枉费体力;琢磨怎么能把球打到后场,使自己能够不过于被动;琢磨如何在一个位置上打出多种落点,让对手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体力等等。然后,她就在反复的练习中找感觉、找突破。
“我感觉在三十五六岁之前,对于业余玩球来说,体能都没有太大的问题。”那时,贾莹和一些羽毛球爱好者每周至少打三次球,打得多了,自己的球感就找到了,水平也逐渐提高。“过程中体会了大汗淋漓和竭尽全力的畅快,也因为过劳和动作不标准,积累了伤病。” 贾莹说。
首开集团的羽毛球比赛到现在已经举办了11届,和乒乓球一样,除了因为肩伤未能参赛的几届,贾莹基本上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通过乒乓球和羽毛球运动,贾莹说自己认识了很多工作上并没有交集的同事,有的还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去年首开集团还成立了乒乓球队和羽毛球队,贾莹也加入了这两支队伍,亲眼目睹了集团工会为队员们租场地、请教练,在训练上给运动员们强有力的支持。
“参加工作20年了,在乒羽运动中认识了很多前辈,也逐渐有年轻同事加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专注、钻研与热爱。”贾莹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终有一天我也将离开球场,换一种温和的方式锻炼身体,但竞技运动中培养的体育精神会融入血液,伴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