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A到中超,从瓦洛佳到拉米雷斯
2016-01-29
作者:段西元
来源:
这两天中超频频迎来大牌球员,先是上海申花签下了哥伦比亚国脚瓜林,后是江苏苏宁将英超“名腰”拉米雷斯“揽入怀中”,再加上北京国安、山东鲁能、河北华夏幸福等队前些日子签约的大牌,中超的外援水平在“一夜之间”涨了许多。
中超现在引进的这些外援,价格都是千万欧元级,中国足球前进的脚步声可说是“山响”。1994年中国进入职业化的时候,转会制度刚刚开启。当时有一位东北的国脚是转会市场的热门人物,他的身价是8万块钱人民币,很多球队想挖他,但因为8万元的“高价”望而却步。这名国脚的教练当时说:“这么贵的价钱,我看谁‘敢’买?”1995年,广东宏远招“兵”(黎兵)买“马”(马明宇)也不过花了不到百万元人民币。外援层面,职业化初期,甲A球队更多是从俄罗斯低级别联赛甚至业余联赛引进球员。1994年甲A联赛只有上海申花和沈阳队有外援加盟,当年申花的俄罗斯前锋瓦洛佳来中国前还只是一名大学生,到了申花后他的月收入是500元人民币。现在国内球队的外援都会拿着球队最高薪,而当年的瓦洛佳的收入水平在申花队内只能算是中下游。
外援在中国足球职业化初期只是“配角”作用,彼时一支球队看成绩好坏与否,更多还是看国内球员的水平怎样。职业化称霸中国足坛多年的大连万达队,他们几乎拥有整支中国国家队,尽管他们后来引进的内梅切克等外援水平相当不错,但提起当年的万达队,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郝海东、大李明、小王涛、徐弘、张恩华和孙继海。1995年申花和国安的冠军争夺战非常精彩,申花当时的队长范志毅几乎可以打球场上的任何位置,他是那年的甲A最佳球员,即便把范大将军放到亚洲层面,也是绝对的超一流。而1995年的联赛亚军北京国安更是没有一名外援,靠着高峰、曹限东、谢峰等本土英豪,国安队打出了非常赏心悦目的足球。
中国足球和日本足球走的是相反的道路,日本足球在职业化初期引进了很多大牌外援,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莱因克尔、济科、斯基拉奇、邓加等巨星。最近这些年尽管日本本土好的球员都已经去欧洲杯踢球了,但J联赛并不依赖外援,外援的质量急剧下降,几乎见不到什么国际名将,外援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很多日本球队都热衷于“全日班”,J联赛也更像是欧洲联赛的“球星加工厂”。中国联赛则是职业化初期靠本土球员打天下,而现在本土球员则变成了外援的“跟班儿”。直接的后果是中国国家队的水平越来越差,上世纪90年代小王涛、宿茂臻这样的超级中锋都很难在国家队站稳脚跟,现如今的国家队却几乎找不到合适的高中锋人选。
看球这么多年,甲A时代球迷谈论最多的是高峰、郝海东这个球怎么踢的、怎么进的,他们的技术动作是怎样的。而进入了“中超金元时代”后,球迷谈论最多的是我们的俱乐部引进了什么大牌外援。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不知道这些千万级别的大牌球星能不能带动本土球员水平的提高,为我们带来新的郝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