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马”收获自我肯定
2015-09-11
作者:□张莹
来源:
起初在国外读研究生时常常会在跑步机上跑上10公里,但从未想过要跑马拉松,总觉得超过了个人的能力范围。回国后,2007年健身俱乐部做活动,在免费跑鞋的诱惑下,我第一次参加了北马的活动,跑了10公里。2009到2012年,连续跑了北马半程,除了凄风苦雨的2010年,其他时候成绩都在2小时零几分钟。其实自2009年我就许愿,要在有生之年跑一次马拉松,当时觉得这个梦想既现实又飘渺,并非遥不可及,但需要付出艰辛的筹备。
2013年,本想八月中到十月中进行两个月的密集训练,结果只进行了一两周,便因为感冒、装修、出游等种种事情搁置了,也没能完成北马前一个月跑一次30公里长距离的计划。在跑前一两周我都无比忐忑,想着“如果在30至35公里遭遇极点怎么办”,“不能6小时内完赛又要耽误一年”等种种问题,也有那么一刻想退缩,想“跑个半程然后搭地铁去领包就算了”。然而内心总有不甘,在网上浏览了一些参赛者的记录,许多人跑步的时间并不长,都咬牙坚持下来了,我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
北马发令枪终于响起,我一心想着,每年的终点不过是今年的起点,所以前半程力争保存体力,步频步距都控制在平时热身和放松的速度范围,所以虽然着装和前一年几乎一模一样,却没有那种全身热血沸腾的感觉。就这样走走停停到了北四环,大概跑了17-18公里,这时便开始感觉乏力。
许多背着全程号码布的参赛者在过了半程后不久就上了收容车。虽然艳阳高照,但我明显感觉到空气中的凉意,尤其是转上学院路后变成逆风而跑。身体内经由早餐和补给储备的能量消耗殆尽,汗水的蒸发带走更多的热量,我在明朗的正午感受到了2010年冷雨中一样的失温。
转上科荟路,阳光被屏蔽,继续冷,跑得越快,身体产生越多的热量流逝在风中,越感到寒冷。我的步速明显掉下来,打着哆嗦走了长长的一段路。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35公里后进入奥森,离开了高楼大厦造成的风道,在树木的环绕下又暖了起来。叶子金灿灿的,湖水平静清澈,我似乎又寻回一些力量,虽然依旧跑跑走走,但整体速度提升了上来。在最后一段路,暗自鼓气,把音乐调成节奏明快的曲目,还小小冲刺了一下。
我曾经对朋友说过,能跑5公里就能跑10公里,能跑10公里就能跑半程。现在我也想说,能跑半程,全程也不是遥远的目标。因为我就是如此一步步跑过来的。我一直不认为自己在体育方面有什么天赋,只是比大多数人在运动之路上早走一步,走得久一些,如此而已。在近六个小时漫长的奔跑中,尤其是寂寞冷清的半程至35公里,由不得你不去思索一些什么。我性格中最缺乏的一种优良品质,大概就是持之以恒,一场马拉松的完赛,让我对自己又多了一些信心和自我肯定,这已经是一份丰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