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德比的名义
2015-04-07
作者:段西元 王宝君
来源:劳动午报

球迷文化在京沪这样的大城市已经形成

国安已没有多少本地球员
上周五,2015年“第一季”京沪大战在工体上演,北京国安2∶0力克上海申花。比赛已经过去几天,但余温尚存,留下的思考也很多。媒体和球迷把京沪大战命名为更“洋气”的“国家德比”。作为中国最大两座城市的球队代表,京沪之间的竞争还会继续下去。
处处嗅到德比的味道
记者还记得1994年到先农坛看国安对申花比赛时的情景,那个时候球迷没有现在这么整齐划一,当时是炎热的夏季,很多五大三粗的男球迷都光着膀子。球迷的口号也很单一,场内喧闹异常,大家更像是进园子“瞧玩意儿”。彼时,国安刚换上“耐克”新装,不过不是现在的“绿色身影”,白色的球衣、绿色的短裤。那时国安首发11人全部是本土球员,而且大部分都是北京籍的选手,高峰、谢峰、曹限东、魏克兴是球迷心中的偶像。北京球迷对待上海申花,也没有“特殊”的态度,跟其他客队一样。
20年过去之后,京沪两支球队以及京沪两地的球迷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周比赛前3个小时,记者就在工体南门外看到大量的申花球迷,他们都穿着申花的蓝色队服。对于很多球队来说,球迷到客场陪伴主队作战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比赛当中,北京球迷和上海球迷之间言语上的“战斗”非常频繁。有人为此感到“不适”,并在微博上加以指责。其实,这恰恰是足球比赛的一部分,在欧洲也十分常见,特别是这种被冠以“德比”的比赛。看足球不可能像听歌剧一样,让球迷都把嘴闭住。不管后缀是什么词,“国安”和“申花”是现场出现最多的词汇。足球改革要求以后球队用中性名称,申花已经很中性了,而让北京球迷改口不叫“国安”,这怎么可能?经过20年的积淀,京沪的足球文化已经形成,一家三代看国安比赛的现象非常普遍。
比赛是激烈的,甚至有些火药味。国安队的前申花球员宋博轩与上海队的王赟发生冲突,有趣的是,算上申花王赟效力了三支上海球队。点球成为德比的争议话题,苏祖在禁区内撞到了德扬,裁判指向点球点。赛后,申花的法国籍主帅吉洛指责国安不该以这种方式取胜。而国安主帅曼萨诺则认为,就场面而言,国安胜的当之无愧。网络上,为了这个点球的判罚,很多大V竟也开始“互撕”起来。中超这么多比赛,争议判罚也非常多,但不会有这场比赛的热度,因为京沪大战是“国家德比”。话题甚至被“无限延续”,上周日皇马9∶1大胜格拉纳达,也被一些北京球迷戏称——跟当年国安9∶1大胜申花一样,首都球队横扫南方球队。
大城市孕育大球队
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最大的两座城市,这两座大都市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可说京沪文化差异巨大。不过,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最大的特点都是“包容”。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真的“有才”,就可以在这样的大城市取得成功。这一点在足球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如今的国安队和申花队阵中,已经没有多少“本地球员”,球员来自五湖四海,奔着一个相同的目标而去。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南美,大城市往往会孕育出豪门球队,而且很多豪门球队,不仅仅在自己这座城市拥有众多拥趸,在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粉丝。像意大利,就有两支全国性的豪门球队——尤文图斯和国际米兰。尤文图斯在都灵市,国际米兰在米兰城,经过上百年的积淀,这两支球队的意义早已冲破了都灵市和米兰城的“小圈子”。当尤文图斯夺得意甲冠军的时候,庆祝是在意大利各地举行的,全国的“尤文蒂尼”都会冲向街头,挥舞黑白色的旗帜。同样在西班牙,皇家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也都是“全国性球队”,支持皇马不一定是马德里人,支持巴萨也不一定是巴塞罗那人。中国有没有“全国性俱乐部球队”?目前看还差得远,也许恒大有那么点儿意思,不过也因为恒大队是亚洲冠军,这两年成绩太好。
而且,在这种大城市当中,通常有2支甚至2支以上的高水平球队。本周日,北京国安做客上海滩,同另一支上海球队上港队交锋,这又是一场京沪大战,同时也是一场榜首大战。上海已经有了浓厚的同城德比味道,可真正有底蕴的还是申花,上港队要形成自己的球迷文化,还需要时日。同样在北京,中甲的北控和北理工名次和积分非常靠前,但他们要想赢得北京球迷真正的支持,也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但就像前面说的,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世界级大都市是包容的,只要努力去做,这些国安、申花之外的“京沪球队”,迟早会有自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