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伤口患者三成是糖友 伤口两个星期不好需警惕
2016-09-06
作者:黄葵
来源:
近年来,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肿瘤患者显著增加,而这些正是慢性伤口形成的重要原因。目前,全国慢性难愈合创面治疗的需求量有3000万人,慢性伤口对身体、精神健康和皮肤功能有着重大影响。
据调查,我国糖尿病伤口已占全部慢性伤口的1/3,特别是40-60岁(29.4%)和60-80岁(49%)的老人。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降低其生存质量。我国居家卧床患者褥疮的发生率高达20%-50%。
很多患者一旦形成慢性伤口,花费巨大,给家庭医院及社会医疗体系带来较大的负担。然而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有半数的慢性伤口未能得到确定性诊断,40%的下肢静脉溃疡未能得到有效的压力治疗,34%的足溃疡未能进行糖尿病相关检查,且糖尿病足患者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截肢。
慢性伤口是糖友致残主因
慢性伤口是指由于伤口感染、异物残留等因素导致伤口愈合过程受阻。慢性伤口包括糖尿病足溃疡、压力性损伤(俗称褥疮)和下肢溃疡,俗称老烂腿。
身上有个小伤口,两个星期还长不好,就属于慢性伤口。现在,糖尿病患者已经成了慢性伤口患者的主力军。记者从北京同仁医院日前举行的慢性伤口国际论坛上了解到,慢性创口患者中超过三成是糖尿病足溃疡,这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为了给慢性伤口患者提供综合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伤口治疗中心/造口护理中心整合了普通外科、血管外科、骨科、皮肤科、内分泌科等多个学科成立了伤口治疗中心。在慢性伤口湿性愈合、下肢静脉溃疡的压力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以及伤口负压治疗等全新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治愈了众多慢性伤口患者。
治疗需多学科综合协作
论坛上,北京同仁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德国际伤口师(北京)培训学校校长李越介绍,社会老龄化以及家庭结构模式的简单化,将社区医疗保障体系推到重要的位置。
而目前社区护士对慢性伤口的防治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专科水平、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等因素都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尤其是慢病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开展。社区大量的慢性伤口患者又迫切需要社区医务人员予以治疗和指导。因此,将三级综合医院的专家团队与社区医务人员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对慢性伤口进行防治和管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同仁医院积极与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分期分批免费对社区200余名基层医护人员进行了伤口治疗的基础培训,这些人员回到社区后,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区患者,使社区慢性伤口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据了解,未来慢性伤口将是一大类复杂的疾病,需要多学科协作,治疗手段也将多样化,并将产生创面治疗护师。慢性伤口的创面治疗也将走向医院、门诊、社区、家庭、个人“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相关链接】
褥疮的家庭护理
压疮(俗称褥疮)是由于长期的压力造成的皮肤以及皮下组织的损害。由于长时间保持坐姿或者卧姿不变,身体的局部组织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氧气和营养供应不足。如果长时间缺乏这些“燃料”,组织就会坏死,形成压疮。避免压疮的发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卧床时:
1、要时常变换患者的体位,做到至少每两个小时翻身一次; 2、仰卧的时候,在小腿中部至脚踝处下方垫厚衬垫或者枕头使足跟稍微离开床面。注意不要直接把衬垫垫在膝下,因为这样会减少下肢的供血。另外在足跟部不要使用气圈,因为这样会减少局部血液供应;
3、床头抬起的角度不要超过30度;
4、侧卧时最好与床面呈30度角;
5、睡觉时用枕头将双膝或双踝分开。
乘坐轮椅时:
1、坐在轮椅或者椅子上的时候应该保持上身直立的状态。保持大腿呈水平位置,脚踝保持舒适的中立位放在地板或脚踏板上,肘部、前臂和腕部放在扶手上;
2、如果有特殊需求可以用特制的坐垫缓解压力,但是即使使用坐垫也要保证每一个小时变换一次姿势;
3、不要用圆形或者环形的衬垫,因为这样会减少组织的血液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