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生活 > 正文

呵护眼睛 从小做起 青少年真性近视应及时配镜

2016-06-06 作者:陈曦 来源:

 
  今年6月6日是第21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活动的主题是“呵护眼睛,从小做起”。大家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既是人类观察世界的重要器官,又是人类沟通外部世界的主要渠道。可如今,戴眼镜的人却越来越多,尤其青少年。其实,他们视力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用眼过度、眼睛疲劳。那么,青少年视疲劳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发现?又怎么治疗呢?今天,就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头颈康复中心眼科主任程惠凤来给大家支支招。
  记者:什么是视疲劳?
  程惠凤:视疲劳是目前眼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近距离用眼不能持久,眼及眼眶周围疼痛、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等,严重者还会出现头痛、眩晕等状况。视疲劳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疲劳综合征。
 
  记者:儿童、青少年视疲劳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程惠凤:青少年视力受影响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即先天的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即后天的因素。据分析,大多数视疲劳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比如学习环境的光线太亮或太暗、教室桌椅的距离不合适、黑板不符合标准要求,以及学生自身的读写姿势不正确等。同时学习紧张,长时间看电视、看电脑,眼睛又得不到充分休息,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眼睛过度疲劳、睫状肌挛缩,从而导致近视。
  另外,大部分青少年存在屈光不正的情况,近视、远视、散光没有得到及时矫正;眼镜佩戴不合适:如近视眼度数偏高、远视度数不够等都可以导致视疲劳。
 
  记者:怎么确定青少年存在视疲劳的情况呢?
  程惠凤:如果不自觉的频繁眨眼睛、总眯眼,很可能就是视疲劳。其实,眼睛是全身疲劳的发源地,只要它们出现酸痛、发胀、干涩、视力模糊等问题,就很容易导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燥、反应迟钝、疲乏无力和失眠、恶心、欲吐等一系列疲劳症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眼睛疲劳会产生“疲劳毒素”,进而侵袭全身,使全身都觉得“累”。
 
  记者:该怎样预防视疲劳的发生呢?
  程惠凤:首先应该多参加一些户外的活动或运动。这样,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眼睛会有更多的远眺时间,可以帮助放松眼部肌肉和神经,对视力起到保护作用。
  其次注意眼部卫生,纠正不良用眼习惯。不论是读书,还是看报,姿势一定要端正,书本放在距眼睛30cm以上的地方。乘车、躺在床上或伏案歪头阅读等不良习惯都会增加眼的调节负担,增加眼外肌对眼球的压力。写字时,光线最好从左前方照到书本,以避免光线被右手挡住。在用眼强度很大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光线亮度要合适,也能预防视疲劳的发生。通常近距离用眼时,可以隔45~50分钟,休息10~15分钟。休息时,应远眺。此外,如感觉眼睛不适,应立即休息。
  另外,应该定期检查视力。如果发现视力下降、眼睛不适,要及时去医院找眼科医生诊治,尽可能早期发现、根除原发病变。比如,通过配镜矫正屈光不正,通过眼外肌训练弥补外隐斜视的缺陷等。同时,坚持做眼保健操,保证充足睡眠时间。生活要有规律,改善营养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A、D、钙的食物。
  
  记者:缓解视疲劳有什么方法呢?
  程惠凤:人在正常情况下,眼眶内的泪水会形成一层膜,覆盖在角膜和结膜的表面,称为泪膜。人每次眨眼之后,都能形成一层泪膜,可以保持眼睛湿润和舒服,因此不易产生眼干、疲劳等症状。但如果长期盯着一个目标,如用电脑、看书等,持续时间太长,眨眼反射比较少,不能及时形成泪膜,就会导致眼表面干燥,引起视疲劳。出现这种情况,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抗疲劳的眼药水及眼部热敷。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缓解视疲劳的眼药水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90%的眼药水中都含有防腐剂,这些物质会对眼睛表面的细胞产生损害。干眼症患者最好选择无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另外,如果存在有屈光不正的情况,建议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减少视疲劳的发生。
 
  记者: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近视后过早配镜,会导致视力损害加快,这种想法是正确的么?一旦发现孩子近视了,应该怎么办?
  程惠凤:如果发现孩子视力异常,应该尽早到眼科就诊,检查孩子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如果是真性近视,是需要配镜的。因为小孩的眼睛还处于一个发育的阶段,平时稍不注意,近视度数就会加深。如果坚持不配镜,孩子长期看不清楚,会进一步造成用眼疲劳,度数会增加的更快。所以,平时要做到注意用眼卫生,防止疲劳,电脑、手机少看一些,镜片度数要合适,这样近视度数就不会加深得很快,会比较稳定。
 
  本期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头颈康复中心 眼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程惠凤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