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院士谈防癌 癌症可防可控 科学认识是关键
2016-04-18
作者: 王香阑
来源:
人们总是谈癌色变,谁都不愿跟癌症、肿瘤扯上关系。在上周末举办的2016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活动——中国癌症防控高峰访谈中,程书钧、林东昕、赫捷、郝希山四位院士介绍如何防癌,认为肿瘤的发生与衰老密切相关,是人体衰老过程中整个免疫力下降的一种表现,所以人们没必要惧怕肿瘤,就像我们没必要惧怕衰老一样。
开心的老鼠
肿瘤发生率低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介绍,国外有一个研究,把遗传背景完全一样的老鼠分成两组,吃的东西也完全一样,唯一不一样的是一部分老鼠生活在比较开放、自由的环境里,另外一半老鼠吃完饭后关在笼子里没什么交流。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比较高兴的老鼠肿瘤发生率非常小,而那些没有交流的老鼠肿瘤发生率都比较大。科学家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因素通过老鼠的神经系统影响到它的神经内分泌,导致了两组老鼠肿瘤发生率上的巨大差别。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肿瘤是全身性疾病,不能只看成是一个孤立的肿瘤的问题。
老百姓有一个观念,得了高血压好像没事,甚至说有点动脉粥样硬化也不是特别惧怕,一旦得肿瘤了就非常不接受。实际上,肿瘤跟其它慢性病一样,是可以带瘤生存的。随着我们科学的发展,将来患上肿瘤跟现在得了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带瘤活十几、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是可以的,肿瘤的防治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早期发现
手术效果好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介绍,现在医学界普遍认为肿瘤的发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环境因素,包括大的环境和感染病毒、过度饮酒、吸烟等生活方式。但在同样环境、相同的生活方式下,却不是每个人都发生肿瘤,这就跟基因有关。目前有两类基因,一类直接跟肿瘤癌变通路关系非常大的,像美国影星安吉丽娜·茱莉就是乳腺癌基因突变BRCA1,这个基因突变非常容易发生乳腺癌,她这样的人80岁发生乳腺癌的概率是87%,所以她选择了切除。还有一个办法,如果检测出高度易感基因的话,还有其它措施比如化学预防,吃一些药。另外经常体检,一旦早期发现的话,手术效果非常好。
提早筛查
常见恶性肿瘤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介绍,我们国家的癌症防控其实从建国就开始有了。2003年,国家开始制订癌症的总体防控规划。去年,政府出台了一个由16个部委共同发布的“肿瘤防控三年计划”。
在该计划中,不但要对一些致癌因素进行控制、建立癌症防控网络,还要对常见恶性肿瘤开展筛查,达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并对常见恶性肿瘤进行规范化诊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有效预防
降低癌症发病率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介绍,对于癌症这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降低发病率和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率,最有效的就是预防。我们国家的肿瘤发病率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上升,但是在美国,不但肿瘤死亡率下降,发病率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也逐渐开始下降。
我国死亡率比较高的肿瘤是肝癌,从1992年开始,我国推广注射乙肝疫苗,乙肝从原来普通人口的10%下降到现在2%-3%,肝癌的发病率在有些地区也出现了拐点。
淋巴瘤康复者
四心合一抗癌成功
研究发现,一旦诊断出肿瘤后,大约有50%以上的患者会发生焦虑、抑郁,甚至连他们的家属都有很高抑郁的比例。一旦陷入这种状态,整个生命现象都受到严重影响。在访谈中,62岁的淋巴瘤康复者刘先生介绍,他在2003年患上弥漫大B型淋巴瘤,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整个人瞬间发生了变化:恐惧、焦虑,甚至是倒着数日子。
为了走出恐惧,他尽量接受正能量的东西,同时了解疾病信息,坚定治愈信心。他说:“在医院躺着的时候我就老想,我一定要站起来,我每天都念‘战胜癌症’,这就像大赛前运动员们大喊一样,提振自己的士气。我们也是跟癌症抗争,从病人角度来讲,信念信心真的非常重要,加上积极的配合、科学的治疗,我从当时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走到今天,已经13年了。在抗癌的路上,如果我们患者有信心,医者有仁心,亲友多关心,社会献爱心,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抗癌这场战役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