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生活 > 正文

清明扫墓是感恩的体现

2016-04-01 作者:盛丽 来源: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起源于哪个朝代?这个节日中有哪些文化内涵?近日,记者采访到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专家、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勃,和您一起了解一些关于清明节的知识。
  说到清明节的起源,张勃表示这就要提到寒食节。“这个节日名称对于不少年轻人可能感觉很陌生。”
  张勃介绍,寒食节最初是西汉时期始于山西一带的民间节日,到了南北朝时期,逐渐地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到了唐代,寒食节的习俗除了本来就有的禁火、寒食习俗之外,祭祖活动开始出现。”
  提到清明,人们自然会想到“祭扫”这个词语。“上墓这个习俗大约是在唐初开始的。”张勃说,“现在人们都称扫墓,为什么叫扫墓和唐代有关系,因为在唐代,规定上墓的时候要用拜扫礼。”
  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主要有祭祀先祖,踏青、插柳、蹴鞠等娱乐活动,以及与农事有关的祀蚕神、饭牛等。
  张勃认为,这些活动蕴涵着中国人对于生命本身以及生命个体与自然、社会、民族、家族、家庭之关系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可以大致概括为感恩情怀、生命意识与应时精神等几个方面。
  “清明节的扫墓祭祀,主要是对有功之人的感恩。”张勃介绍,对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最大的有功之人是父母。
  “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用祠堂祭拜、坟前祭拜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对列祖列宗及去世父母的感恩之情。所以,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不仅是感恩情怀的体现,还是培育感恩情怀的重要时机。”
  踏青也是清明节非常重要的习俗活动,张勃认为这是对自然生命的热切关注,是对生命之美的欣赏,同时具有养护生命的作用。“清明节的其他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等,同样是对生命力的展现。”
  清明节还有插柳、戴柳的习俗。对此,张勃介绍,插柳,即折取柳枝插于门户、屋檐等处,某些地区还要在坟上或农田的田埂旁插柳。“而清明节的食俗,如享用可以补阳气、益精气、强筋骨的鸡蛋、春饼、乌饭、青团等节令食品,同样被认为具有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祈求年丰的重要作用。”
  此外,张勃还介绍,清明正是春耕春种、养蚕采茶的大好时节,此时我国不少地方都有与农事相关的习俗活动。“比如南方养蚕的地方多有‘闹清明’的做法,届时农家要祭蚕神,喝天花酒,吃笋、藕、粽子等,期望茧子又白又结实。过去山东许多地方有清明饭牛的习俗,在清明节喂牛一顿好吃的,意味着从此它就要开始春耕农忙了。”
  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专家、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
  研究员 张勃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