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银行理财产品需提防四大猫腻
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有好坏之分,其中也存在很多猫腻。理财师提醒年末理财防骗在先,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谨防猫腻。
猫腻一:
购买理财产品送丰厚礼品
年底,银行工作人员会向老百姓推销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会以买产品送丰厚礼品来吸引老百姓购买,比如购买10万元理财产品送1桶色拉油、买20万元送电饭煲等。
甚至为了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地购买产品,银行工作人员还会承诺产品的到期收益。但是理财师提醒,虽然银行送的礼品是实实在在的,但承诺的收益到期未必能真正兑现。所以,大家不要被任何小利和承诺的收益所诱惑,看清产品的投资方向和风险。
猫腻二:
留心银行的“文字游戏”
银行也会玩一些“文字游戏”,比如“保本”写成“80%保本”,意味着银行只承诺80%的本金,投资者也将会有20%的本金可能会损失掉。
再比如“预期收益率”写成“潜在收益率”,或完全不告诉投资者收益率具体数值,或者告诉投资者一个数值,但真实的收益数值还需要考虑服务费等隐性费用。所以“潜在收益率”比“预期收益率”风险更大。
因此,理财师提醒投资者千万要留心银行的“文字游戏”,不要被所谓的高收益迷惑了眼睛。
猫腻三:
区别到期时间和到账时间
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到期时间并非到账时间,比如有款理财产品的到期时间为8月18日,但是在理财合同中却规定“产品到期后,资金将于三个工作日内到账”,假如产品的投资资金在8月20日到账。那么,在8月18日到8月20日这两天里,投资者的投资资金就只会按照活期计息,这样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也就摊薄了。所以,区别清楚产品的到期时间和到账时间,估算好产品的实际收益。
猫腻四:
小心银行的“霸王条款”
有不少投资者遇到这样的情况,产品才购买不到一个月,银行却单方要求提前终止该理财产品的合同。而在此情况下,所有风险都将是由投资者承担。
因为银行提前终止条款会有各种原因,比如遇到金融政策调整,央行加息降息等;挂钩于汇率、利率指标的结构型理财产品,指标有变动等。不过,对于银行的此种“霸王条款”,理财师提醒投资者只要留心,事先都能预知。一般在签订产品合同时,银行会要求投资者签订银行可以提前终止的产品说明书。如果投资者接受不了此种条款,完全可以拒绝签字。
此外,理财师还提醒投资者防范购买理财产品的风险还要做到四个不:“不”跟风投资、“不”盯着高收益、“不”轻信任何人,更“不”要借钱做投资。选择任何理财产品都要看清产品的风险和投向,不要盲目投资,还要综合自身的风险偏好和理财需求来选择。
如果把握不准产品的风险,理财师建议配置像国债、货币市场基金或一些年化收益在百分之十以上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这样总比冒险投资高风险的产品更加放心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