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工作压力大,又易缺乏必要的锻炼,许多人会感觉身体乏力、食欲不振、手脚冰凉、皮肤瘙痒……其实,这些症状在中医中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体内湿气过重。在平时的生活中,如何避免甚至降低体湿呢?我们来让专家给支几招儿。
本期专家
孙迎春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中医治疗中心主任医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体湿可能引起多种病
最近,一直在外企工作的沈女士发现,她身上越来越容易起红色的小疹子,一挤就会冒出一股水来。为此,她专门去皮科开了些药,可治疗后仍然容易复发。
“除了长红疹,我越来越觉得身体疲乏,没有什么食欲,还容易患上感冒,可即使吃药,也总不容易好。”沈女士感叹道,这些病症已经影响到她的工作和生活了。“我发现,在我身边的许多同事和朋友,都有跟我相类似的病症,可大家都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久前,沈女士的一个爱好中医的朋友来看她。听她说这些时,让沈女士伸出了舌头:“你这舌苔这么厚,是不是体内湿气太重引起的呀。你可以去看看中医,让大夫给把把脉,开点药调理调理。”
哪些习惯会让你体湿
如何分辨体湿症, 又有哪些人容易患上这病呢?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中医治疗中心主任医师孙迎春。
“其实,体湿这个说法,在西医是没有的。”孙主任介绍,《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表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就是说阳气充盛时,人看起来就显得神清气爽,对自身经筋的濡养也好,身体就十分灵活。如果阳气不足时,固表能力就会下降,使得汗毛孔的开合就受到阻碍,寒气、邪气就会从体表进入体内,这样又侵犯了阳气,使阳气更虚,阳气与阴液随汗液而出,易出现阴虚湿重的病症。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较大,常常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使得饮食不规律,尤其是白领精英、IT行业等,久坐不起,容易引起脾胃功能受损。而脾气虚弱,则运化不利水湿内停。湿邪留滞肢体,则见四肢无力,头目昏沉,全身乏力。还有一些引起阴虚湿重的不良习惯是肥甘厚腻饮食、情志抑郁、不爱运动。此外,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本来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体内水分调控失衡,湿留体内,从而影响了身体健康。
孙主任也介绍了一些判断自己是否体湿严重的比较简单的方法:比如看舌苔,舌苔腻且舌边有被牙齿压迫的痕迹,身体总爱长湿疹,大便呈现粘滞状,这些表现都是体内有湿气的反应。
日常生活中的除湿方法
对于如何除湿,孙主任认为,完全可能通过合理膳食,比如说多吃一些薏米(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赤小豆(利尿消肿,解毒排脓)、山药(补脾胃,易肺肾)、山楂(消食健胃,活血化瘀)等食物;坚持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不论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劳逸适度,这些方式来解决。而这四种方式不仅可以预防这种病症,同时可以减少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及代谢类疾病等目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率。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