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生活 > 正文

终结拖延症让慢牛快起来

2014-08-15 作者:盛丽 刘欣欣 来源:劳动午报

“明天再做吧”、“歇会再说吧”……面对大大小小的事情,非但没有紧迫感,反倒做事时很拖拉或者慢吞吞懒得去做。以上这幕对于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都不陌生。在感叹被“拖延症”这种坏习惯打扰的时候,有哪些办法可以终结“拖延症”,让你变的勤快、工作起来更有效率?请看职工达人的妙招。

  困惑:
  做事拖拉工作效率低


  “事情不到最后一刻,就没有紧迫感。”做事拖拉、工作效率低一直困扰着职工刘涵。“老板要求这周交的报表,我一定会拖到周五再做,直到周五下班前才交。不一定是前几天很忙,有时打开表格做不了一会,就觉得反正不着急,就又放下了。”

  对于自己拖延的毛病,刘涵很清楚,无论是对于学习还是对于工作来说都很不利。“我知道这个毛病很不好,事情拖到最后一刻,虽然说效率提高了,但毕竟时间是少了,做的事情达不到我的最高水平,时间长了我对自己的能力评估都越来越低了。”刘涵很希望能够改掉做事拖拉的毛病,变得能够更加积极的工作、学习。

  支招:
  制定合理计划严格遵守


  “拖延症”的一大表现就是懒惰,而最大的借口就是明天再做。事情不到火烧眉毛的时刻,不会想着去完成。在80后职工杨璐看来,终结“拖延症”的妙招之一就是做事要有规律,并且学会、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

  “我从学生时代,就很喜欢制定计划。而这个习惯,在寒暑假完成作业和大学期末考试前最有用。”杨璐介绍,“工作后,我继续延用这个方法。我的日常计划包括年、月、日几个时间点。新的一年,会制定一个大致要完成的目标。然后再分布在每个月和每天来完成。”

  在杨璐看来,制定计划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计划能不能完成,关键要看切不切合实际。“计划不能盲目乱制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杨璐还拿自己今年的计划举例说明。

  “我年初就决定报考在职研究生,虽然考试的日期是在10月,但考虑到我平时的工作很忙,需要看的考试资料又很多。为不耽误工作,又能顺利完成考试。我把备战考试做成个全年都要完成的大计划。这样每天需要看的书不会很多,也能按照计划完成。”

  排除干扰学会管理时间

  从小大人们常说: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集中精力。其实,终结“拖延症”,排除干扰、集中精力也是个不错的方法。在职工李晓看来,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做事不拖拉,专时专用、学会管理时间、运用时间很关键。

  “有句名言,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这也在提醒我们做事要有紧迫感。”李晓说,“有些人干事拖拉,是因为有一些干扰因素在捣乱。比如,很多人习惯,一边做事一边听音乐,或者是聊QQ。所以,切断这些干扰源很关键。关掉QQ、关掉音乐,总之将一切会影响你工作效率的东西都关掉,这样你就能专心、快速的进入工作状态。”

  “避免工作被打断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工作进入状态了,可能很快就能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但中间如果被一个电话、或者同事打断了,再进入到这个状态中又要花费很多时间。”为此,在做重要、且难处理的事情时,李晓会偷偷带着电脑钻进一个小会议室,不让别人有机会打断自己。“还有,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循计划执行。”李晓补充说。

  用定时器进行自我约束

  “我会给自己清晰划分工作和休息的时间,比如说我用手机给自己定时1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内,我必须专注于我手头的工作。不能随意看与此无关的网页、不能聊天、不能接电话。”从事设计工作的职工陈翱翔对于专注工作很有心得。“直到手机铃声响起,我才能起来喝口水、去卫生间,给自己设定10分钟的休息时间,可以做任何放松的事情。这就是规矩,一定要执行,效率就会高。”

  除了在工作时间专注外,劳逸结合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之一。“之所以设定休息时间,就是因为不能一味的埋头工作,大脑也是需要休息的,超负荷的工作只能降低工作效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适当的放松下,工作间站起来活动15分钟,喝杯水,听听音乐都可以让身心放松下来。”陈翱翔说。

  用紧迫感不断督促自己

  “工作时一定要有紧迫感,要有危机感,要非常清楚这是在职场,不是在商场逛街。”做地产代理服务的职工刘航告诉记者。“别人一小时就能做完的工作,如果没有紧迫感慢慢悠悠的做,一整天都磨叽不完。所以一定要加强自己的紧迫感,在做每一项工作都要有紧迫的意识,不断的督促自己。”

  “刘航说的这一点,对于一些不用坐班的职场人更有用。”李晓补充道,“不用坐班的人,如果窝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干事,很容易拖拉。空调、可口的零食、舒服的座椅……这样的环境干起活来,对懒惰的人来说,肯定会造成效率低。所以可以考虑,改变办公环境,略显‘艰苦’的环境反倒更能提高办事速度。”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