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生活 > 正文

孩子上中学不戴眼镜是教育一大成功

2014-08-05 作者:任洁 文/摄 来源:劳动午报


市教委委员李奕正在进行讲座。

教育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孩子有个性家长应该压制还是鼓励?在近日的一次形势政策报告会上,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了他对教育的种种思考,为家长更好地育儿和家校间互动支招。

  孩子上中学不戴眼镜
  是教育的一大成功


  李奕认为,小学一、二、三年级是最重要的习惯养成阶段。小学6年中有一个分水岭,很多小学安排老师一到三年级是一个团队,四到六年级是一个团队,为初中做准备。

  对一到三年级的孩子,家长要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阅读习惯。晚上做完作业,给予一定独处的时间。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安静的环境,把家里电视机关了,先从十分钟开始,过渡到半个小时,期间看书也行,或者玩什么东西,要让孩子有一个专注的时间。

  还要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从看图发展到看文字,家里要准备一些小学阶段必读的书。养成这个习惯后,从四年级开始,孩子会把这些习惯转化为战斗力,所有学科的学习和阅读都会海阔天空。现在很多中学生学习能力差,根源在于母语能力差,不能有效阅读、提取有用信息加以消化整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影响所有学科,阅读习惯培养实际上在早期。所以一到三年级,家长要关注习惯的培养;四到六年级,关注在这种习惯下,是不是能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和思维水平。

  另外,家长要注意孩子的表达,是否善于听取别人的话,提取别人的信息。一到三年级养成习惯,四到六年级看表达。现在一些孩子在一二年级就可以跟家长辩论,具有自己的思想,这是特别宝贵的东西,千万别压制。孩子能不能听进去家长和老师说的东西,能够听多长时间也很重要。一般小学的课都不敢超过40分钟,因为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不了那么长时间,这个要训练,这是最重要的小学阶段能力,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养一个小孩最起码的教育素养。

  看小学阶段成果还有一个最核心的指标:如果六年级毕业的孩子没有戴眼镜,站立挺胸,见到生人愿意打招呼,这说明教育成功了。如果孩子戴眼镜,见人不打招呼,还驼背,这是失败的教育。谈教育目标和教育成果,不是说简单地以学科成绩为标准,我们看待的是一个活人,小学最关注的,首先是基本健康目标和好习惯目标,然后是学习能力和基本知识。 

  “我现在越来越感觉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李奕感叹,中学毕业时,如果还没有戴眼镜,这算是一大成功。

  孩子有个性
  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


  李奕认为,到了初中阶段,性格的作用逐步形成,基本上定型。内部有句话:年龄越低,教育的力量越强;年龄越高,知识的力量越强。幼儿园阶段,老师说什么是什么,小学初中也是这样;但是到了高中,不是教什么学生就信服什么,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了;到了大学,就是为自己的兴趣去学习了。

  初中更要看重课程的整体设置和之间的相应联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互相之间是有关联的,内在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初中的教材很讲究,编数学教材一定要懂物理教材,把物理学科所需要的算法在数学部分先解决,如果不解决,就学不了物理。

  所以家长关注上初中的孩子,不能只考虑考试科目和非考试科目,要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不能说我们家孩子喜欢哪科,不喜欢哪科,要帮助孩子建立学科之间、跨学科之间的联系。比如地理讲丝绸之路,要想想历史是怎么说的;数学讲的平面几何,想想物理的圆周运动跟这个有没有关系,这些要适度提醒孩子,共同起作用,不能偏科。在关联的过程中,训练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为高中真正学习哪门课奠定基础。

  特别要提醒的是,老师、家长应鼓励孩子敢于质疑。现在教育部门对所有老师进行的培训,其中一项就是不要不让孩子提问,或者孩子提的问题有个性,老师就生气,你应该感觉这是自己教育的成功。家长可以问孩子,你问老师问题了吗?

  大学选专业别只看名字
  应提前几年就准备


  李奕介绍,现在教委对初中阶段进行的资源整合,做的是纵横两个方向:横向上,多挖掘学校之间的联合;纵向上让初中和小学、初中和高中之间有联动,比如把初中一些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法跟小学高年级衔接上。不同学段的老师之间也要有沟通,并不是小学老师只教小学,要关注这个知识点在初中起什么作用。还有小学的学科走向,学段之间要有有效的沟通,这对孩子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阶段奠定这个基础,实际上是为高中的准定向教育做准备。孩子上高一开始,就要有大致的专业倾向和学科的优势判断,选修课的选择和其他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要有所侧重,未来是偏向考古、计算机还是金融类。在未来的高中阶段,教委对学校择业的指导和发展方向的指导会加强,可能在高一就跟学生共同探讨,而不是像以前学文就学文,学理就学理,以后可能会有更加个性化的选择。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初中和小学更得培养个性和求知欲。

  将来,希望家长跟孩子早一些讨论大学专业,了解社会,了解一些学科。别到最后高考报名的时候,才拿院校名录瞎挑,就像MBA计算机管理专业听着好听,但是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到最后就挑学校名字,真正选择自己学的专业比例不大,未来要给孩子更多的余地。

  现在家长都追求名校,不少优质校的班级超额,一个年级七八个班甚至更多。李奕表示,大规模“航空母舰”的学校,实际上对孩子的生活质量和状态并不好,对孩子的成长关系不大。“孩子最关心每天一点一滴获取的东西,教育是一种服务,要看切身得到的供给和服务怎么样。老师要关注教育对象,增加互动时间。”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