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40年美梦成真

2018-07-06 作者:□杨梅/口述 陈玉霞/整理 来源:

 
  我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从老家嫁给本村参军的丈夫的。在婚后的第二年,丈夫就从部队转业到地处大山的一个三线厂工作。新婚的我,怀着许多希望投奔了丈夫,住进“幸福村”里的一间旧窑洞里,开始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之所以把我们这些农村户住的临时生活区称为“幸福村”, 就是因为不管咋的,只要是一家人能天天团圆在一起,再苦再累也幸福!
  当时,农村户口的我,在工厂里只是个没有正式身份的家属工,可不服输的我,在工厂领导的帮助下,很快就和我一样的那些农业户口姐妹们,组建了“厂中厂”。一开始,正在基建中的工厂急需要沙子,我们就去河滩筛沙子。建厂房急需要砖,我们就像个假小子似的,成为搬运砖坯的主力。记得有一年,我在施工队和男民工一起砌护河大堤,前来检查工程质量的厂长就问我:“累吗?”我随手抹了把汗说:“不累!”厂长又问我:“为啥?”我笑嘻嘻地答:“因为我一想到早晚能从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时,我就越干越有劲了!”
  可眼瞅着双职工都搬进“耀眼”的家属楼,吃着分给职工的“商品粮”,就因为我们是农业户口,只能住在“幸福村”里,吃饭靠自己开荒种地。为了不拖丈夫的后腿,我白天到“厂中厂”上班,晚上在月光下到河滩里筛沙子卖钱。尽管每天累得气喘吁吁,可我心中亮着一盏灯:“只要我肯奋斗,日子一定越过越好!”
  真是有梦就有幸福呀!到1986年,党和政府真帮助我实现了“农转非”的美梦。记得在乔迁新居的那天,我激动地泪流满面地对前来帮忙的大伙说:“我这不是在做梦吧?我家终于住进明亮的家属楼,是吃商品粮的城市人了!”
  工厂投产后,我又到单身食堂当临时炊事员,当时,很会粗食细做的我,把玉米窝头改做成焦黄的弹簧饼后,单身职工特别喜欢吃。后来,我又把红高粱面压成钢丝面,在红红的汤面里把香菜一撒,有时放上一点儿肉丝儿,单身职工下班后,“吸溜吸溜”地吃得那个香呀,直夸我的手艺高。
  为了把单身食堂的伙食搞好,在平时,我是一边种菜,一边养猪;菜种得水灵,猪养得肥壮。每到吃饭的时候,大伙一看那五颜六色香喷喷的焖面和滑溜溜的肉丝面,心里的欢喜就别提了,吃了一碗又一碗,既解馋又扛饿。
  就在我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全都献给工厂,因为我们不是工厂正式职工,老了不能享受和正式职工一样的待遇。正当为自己的养老苦恼时,党和政府像急时雨似的,从2009年起,又将我们这些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五七工”,纳入城镇企业养老和医疗保险统筹。我们终于像国家正式工人一样:每月手握工资卡;看病时国家给我们花钱;每天理直气壮地走进工厂里的退休职工活动中心。之后,我们又幸运地赶上连续14年涨工资,真是幸福生活节节高啊!
  回想起来,真可谓是40年改革开放让我美梦成真。到晚年了,让我成为一个夕阳下的幸福老人。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