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火塘岁月
2016-12-27
作者:
来源:
黄平安 文/图
在乡村,火塘是最有凝聚力的什物。每年到了生火取暖的时候,只要炉火燃起,一家人便围坐在火塘边,一边取暖,一边做着各自的事儿。记忆中,父亲常常捧着线装书忘我地阅读着。母亲悠闲地纳着鞋底,麻绳穿过鞋底咝咝啦啦的声音打破了冬夜的宁静。姐姐呐,给男朋友织着毛衣,动作单调却富有情趣。而我总是在灯下做着那些枯燥乏味的家庭作业。夜色渐深,母亲会找来一些红薯,深深地埋在火塘里,待到夜深人静便烤好了。从滚烫的红灰中将红薯掏出来,拍去表面的灰土,剥去外皮,热腾腾的香气袅袅娜娜,鲜甜诱人的气味在屋子里四处弥漫。这冬日的“夜宵”,虽然简单朴素,却温暖着家人的心,鲜甜着一代人的记忆。
山里寒冷,秋末便燃起了火塘。如果来了客人,主人会将最好的位置让给客人,然后,把火塘上方的挂钩放至最低,让红色的火苗疯狂地舔着壶底,加速着壶水的沸腾。沏完茶,火塘上的水壶换成了炖肉的耳锅或吊罐,不大一会儿,罐里的水开始欢腾,腊肉的香味四处飘散,屋里屋外氤氲着腊肉的醇香。一边烤着火,一边闲聊着,罐里的腊肉也不知不觉炖好了。饭桌就搭在火塘边,家酿的米酒早已在火塘边温好,一边取暖,一边品酒,一边天南海北地神侃着,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尔虞我诈,这种最简单最真诚的待客之道,成了多少乡村人的美好回忆。
乡村有俗语说:“三十儿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大年三十儿晚上的大火,寓意来年红红火火。这一夜,家家户户都要用早就备好的干柴或是老树根,烧起熊熊大火,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守岁。为了赶走孩子们的“磕睡虫”,长辈们发完压岁钱后,便讲起了孙猴子降妖除魔之类的神话。女人们在火塘边滚汤圆、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这一夜,火塘以最热烈的温度和最温暖的色彩,与全家人倾情联欢,共度良宵。
火塘虽土,但它接地气、聚人气,温暖人心。而今,这曾经陪伴乡村人度过无数寒冬的火塘,将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它燃起的温暖岁月,却永远鲜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了一段抹不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