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那双温柔手

2016-12-07 作者: 来源:

  赵利辉 文/图
  过去,人们家里的东西不多,可每个家庭的孩子却不少,女人生孩子就像母鸡下蛋一样频繁。因为白天还要随生产队下地干活儿,许多女人到临产时,才会去叫接生婆,在家里生孩子。
  林嫂是村里的接生婆。她当时有40多岁,丈夫去世得早,家里也有三个孩子,靠着接生的这门手艺勉强过日子。由于当时各村待产的女人很多,全指望她一个人。加上她对人非常和蔼,手脚麻利技术高超,所以深得大家的信赖。林嫂隔三差五就得赶赴各家去接生,这一带的孩子大多是她的一双手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每当女人快临盆时,男人们就会赶到林嫂家,用自行车驮着她,来到快要临产的女人跟前。林嫂的接生工具非常简单,一只搪瓷脸盆,一把剪刀和一些草纸,提在一个大网兜里。躺在土炕上的产妇痛苦不堪,林嫂却显得异常镇静,一边轻言安慰产妇,一边将那把剪刀放在火上烧烤消毒。她根据经验,大致就能判断出胎儿的体位是否正常,生产还需多长时间。
  当时的农村,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大多的家庭都希望生出来的是男孩。凡是接生到男孩,林嫂可以得到两块钱的接生费,还可得到一个红包和一条毛巾。要是出生的是女孩,那额外的收入可能就没有了。但对于林嫂来说,最要紧的是保证产妇母子平安,她其实并不看重这些钱财。
  林嫂曾经碰到过大出血的产妇,孩子出生了,母亲却离去了。当母亲的还来不及看一眼孩子,孩子没吃上母亲一口奶,一下子就阴阳两隔了。这样的事虽说不能完全怪接生婆,但林嫂还是深为不安,陪那家人一起掉泪。往后的日子,她还去做已生产妇女的工作,给嗷嗷待哺的孩子寻找奶妈。
  直到村上成立了卫生院,有了专门的妇产科,人们才将产妇送到卫生院去生产,从此林嫂的生意冷落了起来。没过多久,这种旧式的接生方法被淘汰了。
  林嫂是80岁时患病去世的。方圆百里经她手接生下来的孩子,开枝散叶,绵延不绝。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