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父亲的一封家信

2016-10-27 作者: 来源:

  颜克存 文/图
  小时候,家在山村,经济拮据,父亲不得不背上行囊远离家乡,跟随打工的大军涌向南方。那时,生活条件艰苦,没有手机等通讯工具,书信是我们与异地打工的父亲唯一联系的方式。
  记得父亲刚出去打工的那一年,因为没有电话,自他离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无法知道他是否在外找到了工作,也不知道他离家时带的那点盘缠够不够,更不知道他在外的生活好不好。太多的不知道让家人日夜为他担心,除了耐心等待邮递员送来父亲的书信,别无他法。
  那段日子,整天最担心父亲的莫过于母亲,她只要不干农活稍微闲下来,就会和奶奶一起念叨父亲。她说父亲第一次出门,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活干,水土服不服,吃的可好。总之,能想到的各种情况,几乎都在母亲的脑海里过了无数遍。
  在煎熬的等待下,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还是没有收到父亲的信。母亲有时都能半夜醒来,一个人坐在床头,双手合十,祈求上天能够保佑父亲在外平平安安。
  大约过了两个多月,邻居去镇上办事,受邮递员委托,终于把父亲写的报平安的家信稍了回来。当邻居路过家门口时,母亲正在做晚饭,刚把菜倒进锅里,一听父亲来信了,立刻跑到院子里第一时间接了过来拆开。
  但由于母亲不识字,她只能叫那时刚上三年级的我来读。就这样,奶奶和弟弟妹妹都围在了母亲和我身边,一起倾听父亲报平安。
  在信里,父亲告诉母亲和奶奶他已经找到工作,一月有八百多块钱的工资。还说了刚去的时候由于人生地不熟,水土不服,遇到了点小困难,所以没能及时给家里写信。最后,还叮嘱母亲在家要照顾好我和弟弟妹妹,让我们听母亲和奶奶的话,等他过年回家时给我们买新衣服。
  读完父亲的信,母亲和奶奶曾一度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露出了满脸笑容,我和弟弟妹妹也不例外,一想到父亲在信中说的新衣服,我们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待母亲听完信的内容再回过神来时,她炒在锅里的菜,早已散发出了阵阵糊味。
  书信,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它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完成了“家书抵万金”的使命,但在那些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它却用薄薄的身躯,架起了无数亲情桥梁,稳定了无数异乡游子与家人因思念而悬着的心。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