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开荒牛”
2016-09-27
作者:
来源:
张安华 文/图
一提到“开荒牛”,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深圳。“开荒牛”是深圳的著名雕塑,是深圳精神的象征。
作为一个北京人,1984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当时的深圳建设。当“开荒牛”很不易,我所在的单位,是原铁道部直属中国土木工程公司六总队。施工工地设在深圳罗湖区,工地条件很差、环境很艰苦。我们远离家乡北京,住的是用竹杆搭建的工棚,夏天热,冬天冷,刮风透风,下雨漏雨;出门是土路。
六总队承包了深圳铁路桥、超薄预应力桥梁等工程。桥梁技术要求极高,工期紧任务重,加班加点是常事儿。
来自北京的工人大部分住在一个工棚里,白天又在一起干活,下班后,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散步聊天,谈论对深圳的感受。我当时负责对外联络工作,去深圳市里机会多。有一天,来自北京的5个工友一起散步时,有位工友起哄,让我说说深圳街头的“见闻”。我只好把当时见到盛行的“开荒牛”雕塑讲给他们听。我说:“这是一头充满力量的老黄牛,四蹄抓地,头向前伸并弯向地做巨力拉牵状,牛身后面是一连根拔起的粗壮枯树根,象征着开拓者们摧枯拉朽的英雄气概。咱们来深圳参加建设,要学习‘开荒牛’精神……”
我的介绍,引起一块散步工友的共鸣。大伙的话匣子打开了,你一言,我一语,谈笑风生。大家一致赞同,来深圳工作就要当好“开荒牛”。黄景春师傅幽默地说:“我姓黄,就叫我黄牛吧。”李学磊师傅说:“这个提议好,咱们都是‘开荒牛’,叫我水牛吧!”赵鹏年龄最小,他说:“我的皮肤黑,你们以后叫我小黑牛吧!”他们的话,逗得工友哄堂大笑。
1984年春节临近,总队领导向全队职工发出“大干半个月,完成浇注片梁任务,向春节献礼”的号召,总队要求,凡完成或超额保证质量完成任务,春节放假一天。各个班组纷纷响应,工地一派繁荣景象,电锯轰鸣、震荡棒作响……这张照片,就合影于我们用劳动“挣来”的春节假期。
岁月如流水,转眼间32个年头过去了,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这是成千上万名和我们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开荒牛”精心浇灌,培育的一株美丽夺目的鲜花!
这朵花里,也凝结着首都工人辛勤劳动的汗水,也有首都工人的一份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