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约定
2016-08-31
作者:
来源:
雷长江 文/图
这是我小时候留下的唯一的一张照片,四寸半身黑白合照,上面是小明、郭姨、妈妈和我,微笑中暗含忧伤。
那一年我11岁,小明9岁,我们住在同一个屯,只隔两趟房。我们的爸爸都在外地上班,家里都是妈妈领着孩子。也许是相同的背景,相投的脾气,使我们两家来往密切,成为最要好的街坊。郭姨和妈妈名字都叫素云,自然更亲近了一层。谁家要是缺了钱断了米就互相挪动,有了大事小情也都伸手帮忙。她们好像有说不完的话,白天在一起出班不算,晚上还要串串门。那时没有电视,黑夜显得漫长。大人唠嗑,小明我俩就在一起玩,累了,就在一起睡。
然而我上三年级时,小明爸爸给他们家娘儿俩办了农转非,一家人搬到了爸爸所在的内蒙古发电厂。临走,郭姨送给妈妈五只母鸡作纪念,我和小明也是难舍难分,我们四个人走了20多里山路来到老街的国营照相馆,排了一天的队,匆匆忙忙合影留念。
起初,我们两家还写过信,后来渐渐的就杳无音信。直到我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在一次分发信件过程中,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址引起我的注意:内蒙古。我忽然想起郭姨一家。
带着疑惑,我在晚自习上写了一封回信投石问路,没想到半个月之后我收到了小明的来信和照片,真是又惊又喜,我童年的伙伴又回来了,他还是那么可爱。郭姨也托小明打听妈妈的情况,我们两地传书,诉说着多年的思念和牵挂。
香港回归那一年,我和妈妈受邀来到郭姨家,他们已经住上了舒适宽敞的楼房,生活幸福甜蜜。后来,离开十五年,他们娘儿俩再次回到故乡,曾经的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高的电塔,宽阔的柏油路,整齐的房屋,今非昔比。我和小明沿着乡村小路,寻找着儿时的记忆:上山挖野菜,下河抓小鱼,树林采蘑菇……一幕一幕像一幅幅久远的图画珍藏在心底,我们发誓这一生都不要再失去联系。
今年暑假,小明打来电话,热情邀请我们一家三口带着妈妈去他们那里,他开车陪我们一起去看草原,看那达慕大会。草原正是最美的季节,草原的约定也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