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读书是自己的需要

2016-04-20 作者: 来源:

  孙晓娟 文/图
 
  编者按: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世界图书日。旨在推动阅读和写作,宣扬跟阅读关系密切的版权意识,鼓励每一个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并以此感谢那些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的大师们。从今天起,我们特选登几篇你我身边的阅读故事,希望您能从这些故事里得到一些补益和启发。重新捧起书籍,享受阅读之美——
 
  以前,我不怎么读书,每天都被五光十色的人和物吸引着,各种新鲜的事物诱惑着。有人劝我读书时,我都笑答:六根不清静,不读。
  直到有一天,我的母亲病倒了。母亲的生命原本仿佛是一阕没有休止符的音乐,于我,是那么美,那么漫不经心,只要畅意去聆听、拥有就足够。而现在,母亲病倒了,人的生命究竟是脆弱的还是坚韧的?当这个深刻的命题掷在我面前时,我是多么得渺小无力,不敢面对又不能不审慎地看待它。一直浮躁不安的心在那一刻静了下来,我开始思考:如果说时间就是生命,我该如何将时间拉长?
  从那时起,我开始读书,没了上学时的负担感、为应付老师和考试才去阅读的被动,更没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追求,而是如饥似渴地在书中追寻“以前我从没想过而现在根本停不下来想的问题”的答案。有人说阅读使人有机会从较远处看时间。而我在历史、未来、现实、虚空中来回穿梭,去发现自己生活中还会有什么可能性,潜意识里也需要逐渐更加清晰地看待人与生命、与世界的联系。
  同时,读书也使我多了一个对付孤独的手段,有时候更喜欢一个人呆着,在躁动的时光里选择一个最安静的角落,更能照顾自己内心的需要,跟自己独处,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是谁?我有什么?我想要什么?该珍惜什么、该放弃什么?
  思考是件很微妙的事,心不静,不会去思考,知识不够,思考得不清楚,可是阅历不够,思考得又不透彻。
  随着阅读量的提高,年龄的增长,在工作应用当中,才渐渐显出了它的优势。常言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而当工作中要动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时,竟会发现自己胃部底层,竟存有那么一座未来得及消化的丰富矿藏!
  人到了中年便可以有足够的能力用新的眼光来分析打量旧的材料,过去有许多理解不了的事情现在迎刃而解;过去许多忽略了的细节被重拾细嚼,更觉静美无限……过去遗漏的许多“碎片”,统统会被我朝花夕拾。还有我自身的生命体验,也被加入进去一并读了。有时竟不知究竟是我读名著,还是名著读我。那种快慰,既是我意料不到的,又是我需要的。
  佛陀说: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你想要命运善待你,就先想好如何对待生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寻找与之相契合的伴侣。只有亲历者才能感受得出:读书是自己的需要。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