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合院的记忆
2016-02-01
作者:
来源:
赵倩楠 文/图
在喧闹的西直门城外一角,有一处三进三出的四合院。这里便是我的家。
我曾经在这里先后住了十九年。搬到楼房以后,这里便成了停车场。这个四合院很可惜,说拆就给拆了。
三进院落是由前院、中院、后院组成,后院与中院之间通过正房东耳房尽端的通道来沟通。主人可以经过这种通道进入后院。这种三进院布局,被人们称为“典型”的或“标准”的四合院,三重院落的四合院属中型住宅,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了。
北京的房子,是由北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所决定,以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最好,其次为坐西朝东的西房,东房和南房的朝向较差,不是理想的居住方位。北京人“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的民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只要条件允许,人们建宅时,一般都要将主房定在坐北朝南的位置,然后再按次序安排厢房和倒座房。
一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棵充当了照壁的桃树。这棵树落户我们家已经几十年了,它由当初的小树苗长成了碗口粗的大树,恣意生长的树枝向北触到了屋檐边,向西侵入了邻居的院子,几乎霸占了院子三分之一的面积。
到了初秋,天气还不冷,但它的叶子却已落了大半,像一个秃顶的老人。
可别以为它整日懒懒地晒太阳,它还承担了另一项任务。在它的树枝上,高高低低挂着几个或细长或短胖的丝瓜。原来种在东边墙根下的丝瓜,一路攀爬,舒舒服服地将自己攀在了这棵树上。
说来可笑,母亲种了三棵丝瓜,长出来的模样却各不一样。一棵结的瓜像蛇一样又细又长,一棵结的瓜粗短似秋黄瓜,一棵结的瓜居然像瓜篓!每到摘瓜的时候我们都会嘲笑一番,不知道丝瓜们自己听了以后会作何感想。
勤劳的父亲充分利用了院儿里的每一寸土地,种菜、种篙草,于是每到秋天,宽敞的院子里便会显得挨挨挤挤,热闹非凡。
在院子的东边,是一棵石榴树。那是母亲在我十岁时栽下的。不知是营养不良还是靠近高墙通风不好的缘故,总之它自来我们家就一直是细胳膊细腿的,一副病恹恹的样子。然而我上高中那年它却赌气似的结了三十几个石榴,细细的枝条儿被压得深深地下垂,让人看了不胜怜惜。第二年夏天她依旧热烈地开了满树的榴花,临了却一个果子也没坐住,让人空欢喜一场。她还在秋日的阳光下悠然自得呢,对于一个石榴也没长成,她看上去没有丝毫的愧疚。
院子里面有棵大柿子树,秋天只要听到院子里啪嗒一声 ,一准儿有柿子掉下来了,我冲出北屋直奔树下淘宝。很多年以后,当我重新返回哪个荒芜破旧的院子时, 柿子树依旧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置身于这个宁静的小院,欣赏着这满院的树呀、菜呀、瓜呀,你会为它们蓬勃的生命而欣喜,为它们自由的生长而感叹,为它们和谐的相处而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