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立新村的夏尔巴人

2016-01-07 作者: 来源:

  李荣欣 文/图
  西藏高原有个“国门”,就是樟木口岸。在樟木口岸,一座“友谊桥”,把山水相隔的中国和尼泊尔连了起来。在友谊桥头中方一侧山坡上的密林中,居住着一个神秘而又特别的群落,这就是夏尔巴人。
  由于山高路远,能到夏尔巴人居住地的人不多。1984年10月底,我曾有幸同解放军报社的王文杰、季桂林、何家生三位记者,穿越喜马拉雅山,来到珠穆朗玛峰脚下的樟木口岸,并专访了夏尔巴人聚居的立新村。
  我们是从日喀则市出发,去樟木口岸的。顺着中尼友谊公路驱车前往,我们一路上看到的、走过的都是冰山雪岭,没想到过了聂拉木县城,进入樟木沟后,海拔降低了,气候湿润了,氧气增多了,我们也不感到胸闷头疼耳鸣了。
  这时,公路两边的荒山秃岭,变成了树木杂陈、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森林公园”。也许是氧气充足的原因,刚才还嗡嗡着跑不起来的吉普车,这会儿却飞也似地跑了起来。
  吉普车在半山腰的山崖上开凿的公路上疾驶,一会儿钻山洞,一会儿涉溪流,一会儿穿水帘,一会儿躲瀑布……尽管由于路险,我们个个提心吊胆的,但还是经不住车窗外美景的诱惑,时不时把头伸出窗外观看。
  那天上午,吃了早饭,我们穿过樟木海关,去了在山坡上和森林中的夏尔巴人群居的立新村。从这时髦的名称上,可以知道,这是解放后在“金珠玛”(解放军)帮助下,才出现在祖国版图上的一个村子。
  立新村里有着一排排整齐的木板墙铁皮顶房,村里居住着五六百个夏尔巴人。夏尔巴人极善攀援,吃苦耐劳,处世随和。随着樟木口岸的建立和开放,夏尔巴人有不少亦农亦商,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    
  “夏尔巴”藏语的意思是“来自东方的人”。许多人类学家认为,夏尔巴人的先民居住在西藏东部一个叫哈姆的地方,以放养牦牛为生,每年都到尼泊尔过冬。
  长期的固定迁徙使他们逐渐垄断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与西藏之间的货物贩运。到公元16世纪,他们的活动范围才逐渐固定在尼泊尔境内。上世纪30年代,土豆在高山地区引种成功,使得夏尔巴人摆脱了游牧生活。
  在西藏境内的夏尔巴人自称“弭药”,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通用藏文和汉文。有家族的种姓,他们以种姓定亲疏,论长幼。奉行氏族外婚和部落内婚制,同姓不通婚。 
  这是边境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在夏尔巴人家进行家访时的情景。
  照片上的这位女子,原本是尼泊尔人,后来来到立新村,嫁给了富裕起来的夏尔巴人。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